
浦草。因多生長于水濱,故稱。《梁書·張缵傳》:“臨魚官以輟膳,踐寒蒲之抽筠。” 宋 黃庭堅 《謝何十三送蟹》詩:“寒蒲束縛十六輩,已覺酒興生江山。” 明 徐渭 《仕女》詩:“乍解寒蒲束縛,忽聞落落琴聲。”
“寒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寒蒲”指蒲草,因多生長于水邊而得名。該詞由“寒”(寒冷)和“蒲”(香蒲科植物)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寒冷環境中的蒲草”。
蒲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常見于水濱或沼澤,葉片可用于編織,根莖可提取澱粉()。其形态特征包括穗狀花序(形似蠟燭),生命力頑強。
部分資料提到“寒蒲”可比喻人在逆境中保持堅韌品質(如寒冷冬季仍綠意盎然),但此引申義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擴展釋義()。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梁書》或宋代詩詞原文。
寒蒲(hán pú)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冰冷的蘆葦。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寒冷的氣氛和環境。
寒蒲的拆分部首是⺘(艸字旁),拆分後的筆畫數是15畫。
寒蒲一詞最早出現于《詩經·邶風·柏舟》:“蒲伯言矣,斐然成章。”其中的“蒲”即指蘆葦。後來,寒蒲被用來形容冬季蘆葦冷冽的景象。
寒蒲的繁體字是「寒蒲」。
根據《說文解字》,古時候寒蒲的漢字寫法為「寒蒲」。
1. 冬天的時候,湖邊的寒蒲已經凍得發白。
2. 我穿着厚厚的衣服,看着寒蒲搖曳的身影。
秋蒲、蒲葦、蒲扇、蒲城、蒲公英。
冷蘆、霜蒲、冰蒲。
暖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