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洋洲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面積76823萬平方千米,人口1805萬(1995年),均居全洲首位。首都堪培拉。從西向東分布低矮高原、平原和山地。西部多沙漠。大部分地區氣候幹熱。經濟發達。世界大礦業國之一。鐵礦石、煤炭和鋁土的出口量居世界最前列。羊毛産量和出口量世界第一。世界重要的小麥出口國。
澳大利亞(Australia)是位于南半球大洋洲的聯邦制國家,全稱“澳大利亞聯邦”,其名稱源于拉丁語“Australis”,意為“南方”。根據《現代漢語詞典》釋義,該國由本土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及多個海外領土組成,首都為堪培拉,官方語言為英語,政治體制為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元首為英國君主,政府首腦為總理。
從詞源學角度,澳大利亞的命名與地理探索史密切相關。17世紀荷蘭探險家首次标注該地區為“新荷蘭”,後英國航海家馬修·弗林德斯于1814年提議以“Australia”作為統一名稱,強調其南半球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該國行政區劃包含六個州(如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和兩個自治領地(如北領地),國土面積約769.2萬平方公裡,為全球第六大國家。
在自然特征層面,澳大利亞以獨特生物多樣性和地貌聞名,擁有大堡礁、艾爾斯岩等世界自然遺産,中部沙漠地帶占國土面積約20%。其動植物種類中約80%為特有種,如袋鼠、考拉等,這一生态特征被《世界地理百科全書》列為全球生物隔離演化的典型案例。
文化經濟方面,澳大利亞實行多元文化政策,移民人口占比超過30%,主要城市悉尼、墨爾本位列全球宜居城市前列。作為資源出口大國,其鐵礦石、煤炭産量居世界前列,農業以羊毛和小麥著稱。據澳大利亞統計局數據,2023年該國人均GDP約6.7萬美元,屬高度發達國家。
“澳大利亞”一詞的釋義可以從詞源、地理特征及國家概況三方面詳細闡述:
詞源與命名背景
該名稱源自拉丁語“terra australis”(意為“南方的土地”)。17世紀歐洲探險家發現這片大陸時,誤以為其連接南極,故将其命名為“澳大利亞”(Australia)。中文音譯保留了原詞發音,體現了地理方位的特殊性。
地理與國家特征
曆史沿革
原為土著居住地,1606年起遭西班牙、荷蘭等殖民,1770年成為英國殖民地,1901年組成聯邦并逐步成為自治領。
注:漢語中“澳大利亞”偶爾作為成語使用,比喻極遙遠的事物,此為引申義()。建議通過高權威來源(如、6、8)進一步查閱詳細數據與曆史事件。
闇機白衛閉壁清野不挑之祖超前絶後赤章錯刀漨浡風月門庭負荊給園亘舒篝鑪蜾蠃河網宏浚減碳結轶記故極目迥望矜愛晉陽關金箴廐苑即興克逮克容克利可怕掠美鍊金客龍飛鳳舞買納蠻會滿月酒眇默明片幕燕釜魚泥垣宮庖西書嗆人樵采清心茕迷穹帳勝國生花之筆身坯失據實益收燈水力踏布惕汗銅虎符托避王陵戆畏天愛民蚊腳書伍胥濤纖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