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诰的意思、結诰的詳細解釋
結诰的解釋
鳥名。即布谷鳥。《方言》第八:“布穀自 關 東西, 梁 楚 之間謂之結誥, 周 魏 之間謂之擊穀。自 關 而西,或謂之布穀。”
詞語分解
- 結的解釋 結 (結) é 系(?),绾(僴 ):結網。結繩。結紮。 條狀物打成的疙瘩:打結。蝴蝶結。 聚,合:結晶。結識。結盟。結交。結集。結合。結黨營私。 收束,完了(僶 ):結賬。結局。結案。結果。結論。歸
- 诰的解釋 诰 (誥) à 古代帝王對臣子的命令:诰命。诰封。 告誡,勉勵:自诰。诰誡。 帝王任命或封贈的文書:诰敕(官吏受封的文書)。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結诰"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封存或終結诏書(诰命)的特定儀式或行為。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結诰"指古代官方文書處理流程中,對已下達或執行完畢的"诰"(帝王或朝廷的诏令文書)進行最終封緘、歸檔的程式。其中:
- "诰":指上對下的訓誡勉勵文書,特指帝王封贈、任命官員的正式诏令(如诰命、诰封)。
- "結":此處意為終結、結束、封存、系封,表示對文書處理流程的完結動作。
二、引申義與語用場景
- 文書封存儀式:指将書寫完畢或宣讀完的诰書按規制封緘、加印的過程,以示鄭重和保密。《周禮·春官·禦史》鄭玄注提及文書處理有"讀、署、封、結"等環節,"結"即最終封存步驟。
- 诰命流程終結:象征诰命的頒布程式正式完成,具有法律效力。
- 禮儀性象征:在特定儀式(如冊封典禮)中,"結诰"代表儀式核心環節的完成,具有象征權威的意義。
三、與"封诰"的辨析
需注意"結诰"與更常見的"封诰"(指帝王賜予爵位或榮譽稱號的诰命文書本身)的區别:
- 封诰:名詞,指被封贈的诰命文書或榮譽本身(如"接受封诰")。
- 結诰:動詞性短語,強調對诰書進行終結性封存的具體行為或儀式環節。
四、文獻佐證
該詞可見于古代典章制度注釋及禮制文獻:
- 《周禮注疏》:漢代鄭玄在注釋《周禮·春官·禦史》"掌贊書"職能時,提及文書處理需"讀之(宣讀),署之(署名),封而結之(封緘終結)",賈公彥疏進一步說明"結"即"緘封之"(用繩捆紮封口)(來源: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
- 禮制文獻:古代皇家冊封、诏令頒布的儀式記錄中,常包含"宣诰"、"用寶"(蓋章)、"結诰"(封存)等程式性描述,體現文書處理的規範性(來源:曆代《會典》、《通典》等典制體史書相關禮儀記載)。
"結诰"專指古代對诰命文書進行最終封緘歸檔的儀式或行為,是文書行政制度與禮儀制度的具體體現。
網絡擴展解釋
“結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結诰(拼音:jié gào)指布谷鳥,屬于古代方言中對這種鳥的稱謂。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揚雄的《方言》第八卷,記載不同地區對布谷鳥的稱呼差異。
來源與用法
-
方言背景:
- 在關東(函谷關以東)至梁楚(今河南、湖北一帶)地區,布谷鳥被稱為“結诰”。
- 在周魏(今陝西、山西一帶)地區則稱為“擊穀”,而關西(函谷關以西)直接稱“布穀”(《方言》第八)。
-
詞義延伸:
- “結”在古漢語中可表示結合、聯結,但在此處僅為音譯,與“诰”組合成固定名稱。
- “诰”本義為帝王對臣民的命令或告誡,但此處無實際含義,僅作拟聲或方言用字。
現代釋義
現代漢語中,“結诰”已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或方言研究。布谷鳥的學名為Cuculus canorus,因鳴叫聲似“布谷”得名,屬夏候鳥,常被視為農耕時節的象征。
參考例句
《方言》:“布穀自關東西,梁楚之間謂之結誥,周魏之間謂之擊穀。”
如需進一步了解方言詞彙的演變,可參考《方言》或相關語言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别子不多争參彈倉颉出山泉水大難不死旦腳搭讪雕蟲小藝琱闌翻船諷刺風動幅湊婦學公休日關隘關山飛渡故宅衡雍鶴上人何已渙解惠施谏司見聞機不可失節制觔兜精金良玉決不待時擂鼓鳴金禮體淪逝鹵剽帽準彌代民萌平行绮羅人取酬饒憂賞犒沈雷矢忠授意受胙殊睠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傷寒私斂素襟逃潰聽人穿鼻圖存推迻土窯子亡軍問號象箸玉杯狎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