倮身的意思、倮身的詳細解釋
倮身的解釋
裸體。《晉書·五行志上》:“ 惠帝 元康 中,貴遊子弟相與為散髮倮身之飲。”
詞語分解
- 倮的解釋 倮 ǒ 同“裸”。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身的解釋 身 ē 人、動物的軀體,物體的主要部分:身軀。人身。身材。身段。船身。樹身。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身世。獻身。 親自,本人:自身。親身。身教。身體力行。 統指人的地位、品德:出身。身分(坣 )。身敗名裂
專業解析
倮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赤身露體、不穿衣服的身體狀态。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字義解析
- 倮 (luǒ):通“裸”,意為赤身露體、沒有遮蓋。《說文解字·人部》釋“倮”為“袒也”,即袒露身體。
- 身 (shēn):指人的軀體、身體。
因此,“倮身”二字組合,直指裸露的身體這一狀态。
-
詞義解釋
“倮身”即指身體完全裸露,不着衣物。它強調的是一種無遮蔽、完全暴露的身體狀态。該詞多用于描述原始狀态、特定儀式、刑罰或文獻中對赤身場景的記載。
-
典籍出處與權威引用
- 《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纣王荒淫無度,“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此處的“倮”即指裸體,“倮身”狀态是描述其場景的關鍵。這是該詞在現存文獻中較早且著名的用例。
- 《說文解字》:作為中國第一部系統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其将“倮”釋為“袒也”,為理解“倮身”提供了字源學依據。
- 《漢書·五行志》:亦有使用“倮”字描述相關現象。
-
用法與語境
“倮身”一詞具有濃厚的書面語和古語色彩,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已被“裸體”、“赤身裸體”等詞語所取代。它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于:
- 描述原始人或特定族群的生活狀态(如“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及其有也…猶倮身” - 見于類書或注疏引述)。
- 記載曆史上的奢靡或荒誕場景(如前引《史記》例)。
- 某些宗教或祭祀儀式中的特殊裝扮(常與原始信仰相關)。
- 指代一種極端的刑罰或羞辱方式。
“倮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為赤身露體、不着衣物。其核心在于強調身體的完全裸露和無遮蔽狀态。該詞主要見于《史記》、《說文解字》、《漢書》等古代經典文獻中,用于描述特定曆史場景、原始狀态或儀式行為,具有明确的書面語和古語特征。在現代漢語中,其功能已被“裸體”、“赤身”等詞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
“倮身”是一個漢語詞語,指“裸體”,屬于古語或書面表達。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讀音:luǒ shēn()
- 結構:“倮”為左右結構,“身”為獨體結構。
- 詞義:指人未着衣物,身體完全裸露的狀态。
2.引證與用法
- 古代文獻:
- 《晉書·五行志上》記載:“貴遊子弟相與為散髮倮身之飲。”
- 《三國志·吳書·薛綜傳》提到:“日南郡男女倮體,不以為羞。”
- 使用場景:多用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描述裸露身體的行為,常帶有中性或貶義色彩。
3.相關辨析
- 同義詞:裸體、赤身。
- 異體字:“倮”與“裸”為通假字,可互換使用()。
4.現代應用
此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一般用“裸體”替代。若需引用古籍或強調古雅表達時,可酌情使用,但需注意語境以避免歧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晉書》《三國志》等原文或權威字典。
别人正在浏覽...
北陲不慧蠢厚錯分打工仔誕談得霜鷹度量多勞多得廢罷非訾高格告甯宮屬滑台悔艾火警獲民加二皎陽似火精熟錦軒考鑒課士孔曾狂躁巋然獨存闊疎累土至山憐撫良裘梁鷰淩欺呂公毛呢馬鬃默牖内三院奴顔婢膝爬行動物情數上澣生乳詩遞試刊手定誦覽算卦溯回遂匠鎖試唐中條石同蒿枉桡獻納函小命颉滑奚遽晞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