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尚的人格,品格。《三國志·魏志·崔琰等傳論》:“ 崔琰 高格最優。” 清 杜岕 《葉桐初五十》詩:“吾子其高格,力行重人倫。” 徐嘉 《論詩絕句》之三:“異才高格 宋萊陽 ,覊繫幽憂淚幾行。”
(2).高超的格調。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紹興禦府書畫式》:“應搜訪到法書,多係青闌道,絹襯背。 唐 名士多於闌道前後題跋。令 莊宗古 裁去上下闌道,揀高格者,隨法書進呈,取旨揀用。依 紹興 格式裝褫。” 王國維 《人間詞話》一:“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3).象聲詞。鳥鳴聲。 宋 歐陽修 《滄浪亭》詩:“水禽閑暇事高格,山鳥日夕相啾喧。”
"高格"在現代漢語中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結合權威詞典及語言學研究成果解析如下:
指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與道德高度。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其為"高尚的品格或格調"(商務印書館,2016)。
語言學家符淮青在《詞義的分析與描寫》中指出:"高格"的語義核心在于"道德或審美層面的崇高性",常與"庸俗""卑下"構成反義對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格"為"木長貌",本指樹木枝幹形态,後引申為"标準""法式"(中華書局,1963)。
唐宋時期完成抽象化,如杜甫《奉贈嚴八閣老》"文雅涉風騷"中"高格"已指詩品境界(《全唐詩》卷225)。
魯迅在《野草·一覺》中寫道:"我愛這些流血和隱痛的魂靈,他使我覺得是在人間,是在人間活着。" 學者錢理群解讀此處的"高格"體現為"對苦難靈魂的悲憫與人格堅守"(《魯迅作品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高格”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āo gé,主要有以下含義:
高尚的人格或品格
指人的道德修養或精神境界出衆。例如:
高超的格調
多用于形容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獨特風格或境界。例如:
象聲詞(鳥鳴聲)
這一用法較為少見,如宋代歐陽修《滄浪亭》詩中的“水禽閑暇事高格”。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文學評論及現代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人間詞話》等文獻。
百代白凫拜觐寶龜被覆避株參咎冊贈崇文院出乎意料楚雅粗頑東張西觑唔笃兒齒發節藩捍氛穢共振廣舶關糧過耳風家境堅甲利刃假氣劫擊嗟來借條灸頞救焚投薪開編苦苦略高一籌良民證祿賞鹿為馬緑酒紅燈貓頭鷹馬前缪節囊書鬧銀濃醇庖突辟牒雀翎散適商歌聲埶生長激素身體適性任情屬絲他他藉藉特出填密聽勘頭前無彊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