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得民心。《左傳·昭公三年》:“其愛之如父母,而歸之如流水,欲無獲民,将焉辟之?” 漢 焦贛 《易林·萃之姤》:“種一得十,日益有息,仁政獲民,四國親睦。”
“獲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獲民”意為“得民心”,指統治者通過仁政、德治赢得百姓的支持。拼音為huò mín,注音符號為ㄏㄨㄛˋ ㄇㄧㄣˊ。
二、詞源解析
古典文獻依據: • 《左傳·昭公三年》記載:“其愛之如父母,而歸之如流水,欲無獲民,将焉辟之?” • 漢代焦贛《易林·萃之姤》有載:“仁政獲民,四國親睦”,強調仁政是獲得民心的途徑。
構詞解析: • “獲”取“獲得”之意,“民”指百姓,組合後特指統治者獲得民衆的歸附與支持。
三、典型用法
四、現代適用 該詞雖屬古語,但在分析古代政治思想、解讀曆史文獻時仍具重要價值,其核心内涵與當代“民心向背”的政治理念相通。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左傳》《易林》等典籍用例及多部辭書釋義,完整文獻出處可查看原始網頁資料。
《獲民》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赢得人民的擁護和信任”。該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獲”和“民”。
漢字“獲”的部首是“艹”,總共有11個筆畫。漢字“民”的部首是“氏”,總共有5個筆畫。
《獲民》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思想。在古代,統治者希望獲得人民的認可和支持,提出了“赢得人民”的概念,并将之稱為“獲民”。通過民衆的擁護,統治者可以穩定政權并實現自己的目标。
《獲民》的繁體字為“獲民”,字形上稍有差異,但意思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經曆了一些演變。據古代記載,“獲民”的古字形可寫作“穫民”或“獲民”,字形較簡單,可以通過“穫”或“獲”表示“獲得”,通過“民”表示“人民”。
1. 一個好的政府應該通過良好的政策來獲民。
2. 隻有獲民的領導者才能夠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獲民沒有固定的組詞,可以根據具體上下文和使用需求進行組合,如獲民政策、獲民支持等。
近義詞:“得民心”、“赢得民衆”。
反義詞:“失民”、“失去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