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獲民的意思、獲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獲民的解釋

謂得民心。《左傳·昭公三年》:“其愛之如父母,而歸之如流水,欲無獲民,将焉辟之?” 漢 焦贛 《易林·萃之姤》:“種一得十,日益有息,仁政獲民,四國親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獲民是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層:


一、俘獲敵國百姓(本義)

指戰争中擄掠或控制敵方民衆的行為。

出處:

《左傳·哀公二十六年》記載宋國權臣“欲去大夫而将獲民”,此處“獲民”即指通過武力手段控制民衆以鞏固權力。

例句:

《國語·吳語》中“以獲民土”指通過戰争奪取土地與人口。


二、赢得民心(引申義)

指統治者通過德政使民衆歸附,強調民心向背的政治意義。

出處:

《尚書·大禹谟》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雖未直用“獲民”,但“養民”即為其思想基礎。後世文獻如《孟子·離婁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進一步闡釋“獲民”即“得民心”。

例句:

《管子·牧民》提出“政之所興,在順民心”,強調治國需以民心為本。


古今用法差異

現代漢語中,“獲民”幾乎不再使用,其含義已被“俘獲民衆”“赢得民心”等短語替代。古文獻中的“獲民”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來源參考: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3. 《左傳》《國語》原文及曆代注疏
  4. 先秦政治思想研究相關文獻(如《孟子正義》《管子校注》)

網絡擴展解釋

“獲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獲民”意為“得民心”,指統治者通過仁政、德治赢得百姓的支持。拼音為huò mín,注音符號為ㄏㄨㄛˋ ㄇㄧㄣˊ。

二、詞源解析

  1. 古典文獻依據: • 《左傳·昭公三年》記載:“其愛之如父母,而歸之如流水,欲無獲民,将焉辟之?” • 漢代焦贛《易林·萃之姤》有載:“仁政獲民,四國親睦”,強調仁政是獲得民心的途徑。

  2. 構詞解析: • “獲”取“獲得”之意,“民”指百姓,組合後特指統治者獲得民衆的歸附與支持。

三、典型用法

  1. 政治語境:多用于描述明君賢臣的治國成效,如魏晉詩歌《平原為太守索棱歌》中“剖符作宰,實獲民思”。
  2. 德治象征:與“民脂民膏”“國以民為本”等成語形成關聯語境,體現古代民本思想。

四、現代適用 該詞雖屬古語,但在分析古代政治思想、解讀曆史文獻時仍具重要價值,其核心内涵與當代“民心向背”的政治理念相通。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左傳》《易林》等典籍用例及多部辭書釋義,完整文獻出處可查看原始網頁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爸百啭千聲邊虞簿吏倡女長斜床公創造楮貝鋤耨祠醮從衆村聲大觳道煩惱地下建築物浮圖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乖子鬼聰明歡迸亂跳互辭胡人将來式峻彥考殺客兒亭科員連續報道力夫靈龛靈族妙實末俗蟠龍卧虎配所罷馬牽鬼上劍谯勵秦筝泣緒勸喻趨末忍恥仁言利博喪荒三親四眷上法傷臉審拟慴怯時倫狻麑宿約泰山不讓土壤讨戰晩世未成冠五辛曉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