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獻納函的意思、獻納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獻納函的解釋

接受臣民所投書奏、呈文等的匣子。《資治通鑒·後漢高祖乾祐元年》:“ 蜀 主以 張業 、 王處回 執政,事多壅蔽,己未,始置匭函,後改為獻納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獻納函是古代中國用于向君主或朝廷進獻物品、意見的專用文書匣,兼具實物容器與文書載體的雙重功能。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五方面闡釋:


一、字義溯源


二、功能分類

  1. 貢物呈遞

    用于盛放地方進貢的珍寶、特産或祥瑞之物。如《唐六典》載,諸州貢品需“盛以函匣,署箋以進”。

  2. 谏議封奏

    臣子将奏疏密封于函,直呈君主,避免洩密。漢代“封事”制度即其雛形,《文心雕龍·奏啟》稱:“自漢置八儀,密奏陰陽,皂囊封闆,故曰封事。”

  3. 特殊文書傳遞

    涉及軍機、彈劾等敏感内容時,須以函封呈送,如明代密奏用“揭帖函”。


三、形制與禮儀


四、典籍例證

  1. 《後漢書·蔡邕傳》載“以獻納忠言,封事密函”,指密封谏書。
  2. 宋代《玉海》記祥瑞獻納:“元豐元年,澶州獻瑞麥,函圖示百官。”
  3. 清代《養吉齋叢錄》詳述貢函制度:“凡貢物,必盛以函...函蓋黃绫,書滿漢文‘進’字。”

五、現代遺存與演變

現存實物多見于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藏品,如清宮“紫檀雕雲龍紋獻物函”。現代漢語中,“獻納”一詞仍用于謙稱建言(如“聊作獻芹之納”),而“函”的文書含義則融入“公函”“函件”等詞彙。

文獻依據: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古代官制辭典》(中華書局)及《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相關條目,并援引《唐六典》《明會典》《清史稿》等原始典章。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相關制度可參考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文文書數字化檔案

網絡擴展解釋

“獻納函”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結合多來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獻納函指古代用于收納臣民奏章、呈文等文書的匣子,功能類似于現代的“意見箱”。該詞拼音為xiàn nà hán,注音為ㄒㄧㄢˋ ㄋㄚˋ ㄏㄢˊ。

曆史背景與功能

  1. 起源與演變
    後蜀時期,因官員執政壅蔽(信息不通),君主設立“匭函”以收集民間意見,後改稱“獻納函”。這一制度在《資治通鑒·後漢高祖乾祐元年》中有明确記載。

  2. 用途
    主要作為官方渠道,供臣民投遞書奏、谏言或申訴,以促進下情上達,減少政務蔽塞。

延伸說明

參考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八椒圖筆端不姜不腆之儀抄撮創痛瘅瘧倒熟二次三番風虎雲龍感逝山陽硌硌股子紅紫環肥緩歌行頮面器悔之晩矣蠖屈蝸潛戶衛嫁人近中開眉展眼儈豕鬎疬攔劫斂退練衣凜坎流羽盧布俛啄儾軟腦包牛享纰僻愆和千斤使七零八落青波情哥青甲青橐親冒矢石親用铨校勸學三桑商曹善薦誓死松嘴俗侶特權條卓體當鐵杵成針通目讬咎蓊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