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受臣民所投書奏、呈文等的匣子。《資治通鑒·後漢高祖乾祐元年》:“ 蜀 主以 張業 、 王處回 執政,事多壅蔽,己未,始置匭函,後改為獻納函。”
“獻納函”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結合多來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獻納函指古代用于收納臣民奏章、呈文等文書的匣子,功能類似于現代的“意見箱”。該詞拼音為xiàn nà hán,注音為ㄒㄧㄢˋ ㄋㄚˋ ㄏㄢˊ。
起源與演變
後蜀時期,因官員執政壅蔽(信息不通),君主設立“匭函”以收集民間意見,後改稱“獻納函”。這一制度在《資治通鑒·後漢高祖乾祐元年》中有明确記載。
用途
主要作為官方渠道,供臣民投遞書奏、谏言或申訴,以促進下情上達,減少政務蔽塞。
《獻納函》是指向上級或主管部門上繳貢品或納稅的函件。其中,“獻納”意為向上級或主管部門奉獻物品或納稅,而“函”則指函件。
《獻納函》可以拆分為以下部首和筆畫:
- 部首:犬、纟、凵
- 筆畫:犬(4畫)、纟(6畫)、凵(5畫)
《獻納函》的繁體字為「獻納函」。
在古代,由于字形的演變,對獻納函的寫法也有所不同。在古時候,獻納函可能會被寫作「獻納凾」,其中「凾」表示函件。
例句1:為了表達誠意,我特地準備了一封獻納函。
例句2:政府要求企業每月提交獻納函,以履行納稅義務。
與《獻納函》相關的組詞包括:
- 獻納:向上級或主管部門奉獻物品或納稅。
- 函件:指用于書信、文件傳遞的信封或包裹所裝收發托付的具體文件。
近義詞:納闾函、貢品函
反義詞:收納函、退還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