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馬騣 ”。亦作“ 馬騌 ”。馬頸上的長毛。 唐 李洞 《贈永崇李将軍充襄陽制置使》詩:“行處近天龍尾滑,獵時陪帝馬鬃香。”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忽以身離鞍,屈右腳掛馬騌,左腳在鐙,左手把騌,謂之獻鞍。” 明 袁宏道 《德州舟中清明》詩:“麥苗鬖馬騣,高低疊青翠。” 管桦 《将軍渡》詩:“暴風吹得刀槍嗚嗚響,吹得馬鬃飛揚。”
“馬鬃”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馬頸部的長毛,是馬體表最顯著的毛發特征之一。該詞既可指實際的動物毛發,也被用作比喻,形容人物或事物的突出特點。例如在成語中,“馬鬃”可借代人物的頭發或事物的獨特屬性。
古代文獻中常以馬鬃形容場景或借喻:
在傳統中醫中,馬鬃(或馬尾毛)可入藥:
“鬃”字也用于其他動物(如豬鬃),但“馬鬃”因馬在古代的重要性成為典型代表。現代語境下,馬鬃仍常用于制作刷具、弦樂器配件等。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用或藥方細節,可查閱網頁來源。
馬鬃(mǎ zōng)是指馬匹頸部以上的毛發,特指位于馬匹頸部和背部之間的長而垂曲的長毛。馬鬃是駿馬外貌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匹美觀與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馬鬃的拆分部首為馬字的馬部,共有15個筆畫。
馬鬃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名》中。馬鬃這個詞是由“馬”和“鬃”兩個字組成,馬指代馬匹,鬃指代頸部以上的毛發。
馬鬃的繁體字為馬鬃。
古時候馬鬃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
1. 那匹馬的馬鬃如雲縷般婀娜動人。
2. 少年牧馬時,馬背上的馬鬃在微風中搖曳。
3. 馬鬃的柔軟觸感讓人陶醉其中。
1. 鬃毛(zōng máo):指動物頸部以上的毛發。
2. 馬頸(mǎ jǐng):指馬匹的頸部。
3. 馬背(mǎ bèi):指馬匹的背部。
4. 馬毛(mǎ máo):指馬身體上除鬃毛以外的毛發。
近義詞有馬鬣(mǎ liù),也指頸部以上的毛發。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