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内三院的意思、内三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内三院的解釋

清 官署名。 清 天聰 十年,置内國史院、内秘書院、内弘文院,各設大學士一人。内國史院掌記注诏令,編輯實錄、史書,撰拟郊祀祝文、诰命冊文等事。内秘書院掌外交文書及敕谕祭文。内弘文院掌注釋曆代行事善惡,進講。合稱“内三院”。 康熙 九年改為内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故二·五學士》:“國朝官制,設内三院:曰國史,曰秘書,曰弘文,院各有學士一員。既設翰林院,以内三院為内閣,則止設閣學二員,而别以一人掌翰林院事,俱兼禮侍。”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九章:“ 洪承疇 雖然此時尚無官職,卻被指定同内三院大學士坐在一起。”參閱《清通典·職官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内三院是清初中央行政機構的重要設置,為清代政治制度演變的标志性産物。其名稱源于滿語“多爾吉衙門”,漢譯為“内三院”,即内國史院、内秘書院、内弘文院的統稱。該機構始設于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極仿明朝内閣制度改革原有文館而成,主要負責起草诏令、編纂史冊、頒布制度等機要事務。

從職能劃分看,内三院各司其職:

  1. 内國史院掌記注皇帝起居、編撰實錄,如《太宗文皇帝實錄》即由其編纂;
  2. 内秘書院專司撰寫外交文書與敕谕,現存《清初内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可佐證其職能;
  3. 内弘文院負責講解經史、頒布制度,曾參與制定《大清會典》基礎框架。

順治十五年(1658年),内三院改稱内閣,但康熙九年(1670年)曾短暫複設,最終在雍正朝确立軍機處制度後完全退出曆史舞台。這一演變過程在《清史稿·職官志》中有明确記載,反映出清代君主專制強化的政治脈絡。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現存滿文老檔中,仍可查閱到内三院處理政務的原始文件。

網絡擴展解釋

“内三院”是清朝初期設立的中央政務機構,後發展為内閣的前身。以下從定義、組成、職能及曆史演變進行詳細說明:

一、定義與背景

内三院是清太宗皇太極于天聰十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陽)設立的樞要機構,主要輔助皇帝處理政務,整合了前朝文館的職能,成為清代内閣的雛形。

二、機構組成與職能

内三院由以下三個部門構成,各設大學士一人:

  1. 内國史院
    負責記錄皇帝起居、诏令,編纂實錄、史書,起草祭祀祝文及诰命文書。
  2. 内秘書院
    主管外交文書、敕谕及祭祀祭文的撰寫,并整理各衙門奏疏。
  3. 内弘文院
    注釋曆代政事得失,為皇帝和皇子講授經典,并承擔親王等宗室的教育職責。

三、曆史演變

四、總結

内三院是清朝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過渡機構,其分權管理模式為後續内閣制奠定了基礎,反映了清代早期官僚體系的逐步完善。如需更多細節,可參考《清史稿》或權威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民告示鹌子羹報路兵人蔽匿避強打弱鉢授采色槽車承塵成典鴜鹭砥節奉公動蕩不定都鹹子敦逼惰懈堕甑不顧反紐肺府非乃覆算告籴高王購募皓齒明眸宏規侯門深似海胡拿佳傳見功降心階段謹勤磊落連航獵書麟斾利上生利賣倒沐巾鳥竄起部傾景奇事祇重衣衫不重人傷臉尚志燒器詩友绶雞戍所私諱趟主天街外手文事仙府小忠小信謝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