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官署名。 清 天聰 十年,置内國史院、内秘書院、内弘文院,各設大學士一人。内國史院掌記注诏令,編輯實錄、史書,撰拟郊祀祝文、诰命冊文等事。内秘書院掌外交文書及敕谕祭文。内弘文院掌注釋曆代行事善惡,進講。合稱“内三院”。 康熙 九年改為内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故二·五學士》:“國朝官制,設内三院:曰國史,曰秘書,曰弘文,院各有學士一員。既設翰林院,以内三院為内閣,則止設閣學二員,而别以一人掌翰林院事,俱兼禮侍。”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九章:“ 洪承疇 雖然此時尚無官職,卻被指定同内三院大學士坐在一起。”參閱《清通典·職官一》。
“内三院”是清朝初期設立的中央政務機構,後發展為内閣的前身。以下從定義、組成、職能及曆史演變進行詳細說明:
内三院是清太宗皇太極于天聰十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陽)設立的樞要機構,主要輔助皇帝處理政務,整合了前朝文館的職能,成為清代内閣的雛形。
内三院由以下三個部門構成,各設大學士一人:
内三院是清朝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過渡機構,其分權管理模式為後續内閣制奠定了基礎,反映了清代早期官僚體系的逐步完善。如需更多細節,可參考《清史稿》或權威曆史文獻。
《内三院》是指位于北京市的三座院落,分别是故宮、天壇和頤和園,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代表性作品。
《内三院》的拆分部首是“冖”,筆畫數為五畫。
《内三院》一詞的來源是由北京市的三座著名古建築組成,其中“内”表示這三座院落位于北京市内部。
《内三院》這個詞在繁體字中寫作「內三院」。
古代漢字寫作「內三院」,與現代的繁體“内三院”寫法有一些差别,主要體現在字形上。
遊覽北京必不可少的景點是内三院,你可以欣賞到古代建築藝術的精髓。
内院、内外、内館、三座、院落。
北京古建築、中國宮廷建築、北京三大古建築。
外三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