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蔬菜名。屬草本植物。 元 王祯 《農書》卷八:“同蒿者,葉緑而細,莖稍白,味甘脆,春二月種,可為常食,秋社前十日種,可為秋菜。”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一·同蒿》:“同蒿八6*九月下種,冬春采食肥莖。花、葉微似白蒿,其味辛甘,作蒿氣。四月起薹,高二尺餘。開深黃色花,狀如單瓣菊花。一花結子近百成球,如地菘及苦蕒子,最易繁茂。此菜自古已有, 孫思邈 載在《千金方》菜類,至 宋 嘉祐 中始補入《本草》,今人常食者。”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同蒿漢語 快速查詢。
同蒿(學名:Chrysanthemum coronarium var. spatiosum),又稱蓬蒿、茼蒿或春菊,是菊科菊屬的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廣泛栽培于東亞地區。其名稱與釋義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如下:
植物名稱
指一種常見蔬菜,莖直立,葉片互生,羽狀分裂,花為黃色頭狀花序。其嫩莖葉具特殊香氣,常作食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記載:“同蒿,即茼蒿,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葉互生,長形羽狀分裂,花黃色或白色,嫩莖和葉有特殊香氣,可作蔬菜。”
詞源考據
“蒿”泛指菊科蒿屬植物,而“同”可能源于其莖稈中空的特征(古稱“蓬蒿”亦表此意)。《本草綱目·菜部》載:“茼蒿,莖肥葉綠,氣味同蒿,故名。”
食用部位
嫩莖葉富含維生素C、胡蘿蔔素及鉀、鈣等礦物質,可涼拌、清炒或作火鍋配菜。《中國食物成分表》載其每100克含維生素C 18毫克,鈣73毫克。
藥用記載
《食療本草》稱其“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傳統醫學認為其性平味甘,有和胃利腸之效。
文化意象
因生長迅速且易栽培,古詩文中常喻指平凡生命力(如蘇轼“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
“同蒿”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定義
同蒿是一種草本植物,學名為Chrysanthemum coronarium L.,屬于菊科,常見别名包括茼蒿、蓬蒿、蒿子杆、菊花菜等。
植物特征
用途與價值
曆史記載
元代王祯《農書》和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均提及同蒿的種植方法和特性,說明其栽培曆史較久。
在宋代陸遊的詞作中,“同蒿”被引申為“志同道合”或“共處同一環境”,如“同蒿共剪尋常路,風雨同舟是兄弟”。但此用法較為罕見,現代多以植物含義為主。
日常語境中的“同蒿”多指菊科蔬菜,兼具食用與藥用價值;成語用法屬于文學引申,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盎司闇誦白洋澱寶塔愎過層巒疊嶂撤圍愁長殢酒辭滿寸脈大鴻代購代行黨友大韶得意忘象二崤反光燈撫今悼昔負債更巡攻燔公夫工絕冠巾鼓噪酣燕火筯稭杆誡誨矜吝進項譏視峻拔口給羸老盲人摸象摩伽羅慕尼黑政策瞧不起圻鄂勤濟泉扉榮氣三千界三屍神埽岸森蔚省轄市適己受怕擔驚壽豈睡國蜀菊私忿隋堤柳隨風灘黃溫情誣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