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事巡邏偵察工作的官吏。《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權 遣 周瑜 、 程普 等水軍數萬,與 先主 并力”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備 從 魯肅 計,進住 鄂縣 之 樊口 , 諸葛亮 詣 吳 未還, 備 聞 曹公 軍下,恐懼,日遣邏吏於水次候望 權 軍。” 明 陳獻章 《秋晚詩》:“市有屠牛杌,江連邏吏舟。”
“邏吏”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在古代文獻中使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引申為“執法人員”的泛稱,但這一用法并不常見,更多保留在曆史或文學語境中。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代職官體系,可參考《三國志》等權威史籍原文。
邏吏是指古代官府中專門負責巡邏、巡視以及維護治安秩序的官員。
邏吏的部首是辵(辶),筆畫數為10。
邏吏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中國,據說起源于戰國時期秦國的制度。逐漸發展成為了漢代的一種官職,主要負責巡視巡邏、維護秩序。
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邏吏」。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現代漢字書寫方式的演變中,邏吏的寫法并未有較大改變。
1. 邏吏在城市巡邏,确保市民的安全。
2. 古代邏吏執行巡視任務,保護百姓的生命財産安全。
邏輯、邏輯性、巡邏、巡邏員、巡視、巡視員
撫勤、巡撫、警察、警員
犯罪分子、罪犯、亂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