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采章的意思、采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采章的解釋

(1).彩色花紋。多指有彩紋的旌旗、車輿、服飾等。《左傳·宣公十四年》:“臣聞小國之免於大國也,聘而獻物,於是有庭實旅百;朝而獻功,於是有容貌采章嘉淑,而有加貨。” 杜預 注:“采章,車服文章也。” 孔穎達 疏:“謂主人陳設物采文章以接賓。”《隋書·宇文恺閻毗等傳論》:“稽前王之采章,成一代之文物。” 唐 元稹 《鎮圭賦》:“備采章以盡飾,瑑崇高而定位。”

(2).借指官吏。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兵部·武弁僭服》:“偶犯令輒和衣受縛,宛轉於鞭撻之下,少頃,即供役如故。孰知一二品采章,辱褻至此!”

(3).喻才華。《後漢書·楊終應奉等傳論》:“ 應氏 七世才聞,而 奉 劭 采章為盛。”《宋書·鄭鮮之傳》:“伏見行參軍 謝絢 ,清悟審正,理懷通美。居以端右,雖未足舒其采章;升庸以漸,差可以位拟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采章”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1.彩色花紋的裝飾物

多指有彩色紋飾的旌旗、車輿、服飾等。這一含義源自古代文獻,如《左傳·宣公十四年》提到“容貌采章嘉淑”,杜預注解為“車服文章”。唐代元稹的《鎮圭賦》中也以“備采章以盡飾”形容器物紋飾的華美。

2.借指官吏

古代通過服飾、車輿的等級象征官員身份,因此“采章”可代指官吏。例如明代沈德符在《野獲編》中用“一二品采章”來指代高官。

3.比喻才華

《後漢書》中評價應奉家族時提到“采章為盛”,即用“采章”形容才華出衆;《宋書·鄭鮮之傳》也用“采章”比喻謝絢的才能。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例句或用法,可參考《左傳》《後漢書》等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采章》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采章(cǎi zhāng)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采”意為采集或選取,“章”意為篇章或文章。因此,“采章”可以理解為采集或選取文章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采”字的部首為“⺡”(shuǐ)也是水部,它由7個筆畫組成。而“章”字的部首為“⽥”(tián)也是田部,它由5個筆畫組成。 來源和繁體: “采章”一詞的來源較為普遍,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創作中。這個詞與古代丹青創作和書法有關,常用來描述選擇精美的文章、欣賞優秀的篇章。 在繁體字中,“采”字和“章”字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雖然字形有所差異,但是“采”字和“章”字的基本形态基本上保持一緻。例如,在西漢時期的篆文中,字形更為簡筆化,但仍可辨認出“采”字和“章”字的原貌。 例句: 1. 他經常采章于網絡,尋找靈感。 組詞: 采集、采撷、文章、選取、丹青、書法 近義詞: 選材、選錄 反義詞: 棄章、揚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