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款昵 ”。《南齊書·蕭景先傳》:“與 世祖 款暱, 世祖 為 廣興郡 ,啟 太祖 求 景先 同行。”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蕭七》:“ 徐 溺其色,款暱備至,不復他疑。”
友好親昵。《晉書·山濤傳》:“晚與尚書 和逌 交,又與 鐘會 、 裴秀 并申款昵。”《舊唐書·王處存傳》:“﹝ 處存 ﹞前後遣使十輩迎 李克用 ,既奕世姻好,特相款昵。”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蓮香》:“女飄然忽至,遂相款昵。”
“款昵”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kuǎn nì,其核心含義為友好親昵,主要用于描述人際關系中的親密與誠懇态度。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晉書》《聊齋志異》等古籍用例,或查閱權威詞典(如、2、3)。
《款昵》(kuǎn nì)一詞常用于形容人際關系中相互之間的親昵和互動,通常指的是親密而友善的溝通和交往。
《款昵》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欠”字旁和“日”字旁。根據字形結構,可以拆分成10個筆畫。
《款昵》兩個字的來源比較難考究,但可以推測它們的功能和意義帶有類似“款待”和“友善”的含義。用于人際交往時,表達對他人的善意和友好。
《款昵》的繁體寫法為「款暱」。
《款昵》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因為字形演變和規範化,具體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考證。
1. 他們之間的款昵交流,彰顯了他們的友誼深厚。
2. 她溫柔地款昵着他的頭發,讓他感到無比的溫暖。
3. 兩位好友之間的款昵手勢,顯示了他們默契的默許和理解。
款待、親昵、互動、友善、交往
親密、親近、友好、和諧、融洽
疏遠、冷淡、敵意、嫌隙、矛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