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割。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蘭茝以芬馨剪刈,文梓以含音受伐。”
“剪刈”是一個動詞短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基本含義
指剪除、割除或清除某物,由“剪”(用工具切斷)和“刈”(割草或谷物)兩個動作組成,常用于描述去除多餘或有害事物的行為。
讀音與争議
使用場景
古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葛洪《抱樸子·博喻》:“蘭茝以芬馨剪刈,文梓以含音受伐”,以香草因芬芳被割、良木因成材被伐,暗喻事物因優點反遭禍患。
現代用法
當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文學或學術文本,需結合語境理解。例如:“城市綠化需定期剪刈灌木”(字面意義)或“剪刈冗餘制度”(比喻義)。
該詞兼具具體動作與抽象隱喻的雙重性,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其指代對象。如需進一步溯源,可參考《抱樸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2、8)。
剪刈是一個漢字詞,拆分部首為“刀”和“艹”,它的筆畫數為10畫。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形容使用刀具修剪、割下植物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剪刈的寫法為「剪刈」,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早期的寫法包括象形字「園刈」或「餐刈」,描述了剪刈花圃或割下植物來下餐的情景。後來,隨着字體的演變,形成了現代的寫法「剪刈」。
以下是一些關于剪刈的例句:
1. 她使用剪刈修剪了花園中的玫瑰。
2. 農民正在田地中剪刈莊稼。
組詞:修剪、割下、剝削。
近義詞:修剪、修整、修剪。
反義詞:生長、生存、繁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