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絻的意思、冠絻的詳細解釋
冠絻的解釋
冠冕。《史記·封禅書》:“ 趙 人 新垣平 以望氣見上,言‘ 長安 東北有神氣,成五采,若人冠絻焉。’”參見“ 冠冕 ”。
詞語分解
- 冠的解釋 冠 ā 帽子:衣冠。冠戴。冠蓋(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車蓋,借指官吏)。衣冠楚楚。 形狀像帽子或在頂上的東西:冠子。雞冠。樹冠。冠狀動脈。 冠 à 把帽子戴在頭上:沐猴而冠。 超出衆人,居第一位:冠軍。
- 絻的解釋 絻 ǎ 古同“冕”。 絻 è 古代吊喪時去冠,用布包裹發髻:“使太子絻。” 吊喪的人所執的绋。 絻 á 連。 絻 à 牽引船的繩索。 筆畫數:; 部首: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冠絻”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冠絻”讀作guān miǎn,是“冠冕”的通假或異寫形式,特指古代男子成年時行加冠禮所戴的禮帽,象征成年與身份的确立。其中:
- 冠 (guān): 本義指帽子,特指禮帽。
- 絻 (miǎn): 同“冕”,指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禮帽,後也泛指禮帽。
二、來源考證與詳細解釋
- 詞義溯源: “冠絻”一詞直接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冠禮制度。據《禮記·冠義》記載,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其已成年,需承擔社會責任。在冠禮中,通常會加戴三種不同的冠,最後一次加戴的即為“絻”(冕),是最高規格的禮冠,象征尊貴和成人。
- 古代用法: 在古代文獻中,“冠絻”常指代整套的冠冕服飾或行冠禮這一儀式本身,象征着身份、地位和成年的責任。例如在描述士人成年或貴族禮儀時使用。
- 相關禮儀: 行冠禮(加冠絻)是古代“五禮”中的嘉禮之一,具有重要的社會和文化意義,标志着個體從“童子”轉變為“成人”,獲得參與社會事務、婚姻、祭祀等活動的資格。
- 現代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冠絻”一詞已非常罕用,屬于文言詞彙。其含義主要保留在曆史文獻研究、古代禮儀探讨或特定學術語境中。日常生活中基本被“冠冕”或更具體的名稱(如某某冠)所替代。
三、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該詞典作為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對“冠絻”有明确收錄和釋義,指出其為“冠冕”的古寫或異體,并引證古代文獻說明其與冠禮的關系。
- 《禮記·冠義》 (儒家經典): 是解釋“冠絻”文化背景和禮儀意義的最原始、最核心的文獻依據,詳細記載了冠禮的程式和象征意義。
- 《儀禮·士冠禮》 (儒家經典): 提供了士人階層行冠禮的具體操作流程,其中明确涉及所加之冠(包括最後的冕),是理解“冠絻”具體所指的操作手冊。
-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作為專門針對古代漢語詞彙的工具書,對“冠絻”的詞義、讀音及用法有清晰解釋,并注明其與“冠冕”的關系。
網絡擴展解釋
您查詢的可能是“冠笄”而非“冠絻”。“冠絻”一詞在曆史文獻中極為罕見,而“冠笄”是古代漢族成年禮的核心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冠笄”是古代男女成年禮的合稱:
- 冠:指男子20歲舉行的冠禮,通過加冠儀式象征成年,可婚配成家()。
- 笄:指女子15歲舉行的笄禮,以盤發插簪标志成年,表示達到婚齡()。
二、儀式意義
- 社會身份轉變:冠笄禮後,男女正式從“童子”變為“成人”,需承擔家庭與社會責任。
- 婚配許可:完成儀式方可婚嫁,《禮記》記載“男二十而冠,女許嫁而笄”()。
- 文化象征:冠禮包含加冠、取字等環節,笄禮需更換發飾與服飾,均體現禮法傳承()。
三、其他文獻記載
《宋史·禮志》提到冠笄禮器形制,明代筆記文獻亦收錄相關儀式流程()。
若您确實想了解“冠絻”,該詞可能涉及古代喪服(“絻”通“冕”,指喪冠),但因缺乏具體文獻佐證,建議核實用詞準确性或補充背景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柏屏寶旛比假勃溪步話機才策昌昌春麥楚梼大房山丹鳳朝陽動植物鬥力方剛房管籓籠犯言風竿蜂遊蝶舞分削夫遂乖硋官府官鑄鬼哭神號鼓秋黃庭客花腔鼓吤吤蛣蜋拘閉開親崆谾曠日彌久懶骨頭廉折龍彩胪傳論報蕄蕄綿力密疏皮箧籤記邛蒟氣生氣死屈産羣分容電器肉鼓吹剩磁秫米太平島桃渖罔然韋人文練渥汗小學生霞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