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旄旌的意思、旄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旄旌的解釋

古代祭祀時執以導神之物。旄,通“ 茅 ”。 漢 劉向 《新序·雜事四》:“ 楚莊王 伐 鄭 ,克之。 鄭伯 肉袒,左執旄旌,右執鸞刀,以迎 莊王 。”《公羊傳·宣公十二年》《韓詩外傳》卷六作“茅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旄旌是古代中國禮制與軍事活動中使用的一種儀仗旗幟,其核心特征是以牦牛尾(“旄”)作為裝飾物,綁縛于旗杆頂端,象征權力與威嚴。該詞由“旄”和“旌”兩部分構成:

  1. 字義解析

    • 旄(máo):本義指牦牛尾,後引申為以牦牛尾裝飾的器物。《說文解字》釋“旄”為“幢也”,即裝飾旗幟的部件。
    • 旌(jīng):泛指旗幟,特指頂端飾有羽毛或旄牛尾的旗。《周禮·春官》載“旌旗,物畫其象”,表明其形制多樣且具等級标識功能。
  2. 曆史應用

    旄旌主要用于帝王、将帥的儀仗或軍事指揮。《詩經·鄘風》有“孑孑幹旄,在浚之郊”的描述,反映其作為使者符信的用途。漢代以後,逐漸成為高級官員出行儀衛的标配,如《後漢書·輿服志》記載“公以下至二千石,騎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縣長二人,皆帶劍持棨戟為前列,揵弓韣九鞬,驺騎皆赤帻缇行縢,旄旌畫幹”。

  3. 文化内涵

    旄旌不僅是實物,更承載禮制與權力符號。其裝飾材質(如牦牛尾)象征地位,顔色與紋樣則區分等級。如《禮記·曲禮》強調“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其中“招搖”即指旄旌。

  4. 語言演變

    現代漢語中,“旄旌”一詞已罕用,但“旌旗”仍保留于文學語境,如成語“旌旗蔽日”形容軍容盛大,間接延續其古義。

網絡擴展解釋

“旄旌”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旄旌”指古代祭祀或禮儀活動中用于引導神靈的旗幟類器物。其核心功能是祭祀時“執以導神”,即通過旗幟的指引完成儀式流程。

2.字形與結構

3.用途與文獻例證

4.與“旆旌”的區分

需注意“旆旌”(pèi jīng)為另一詞彙,泛指普通旗幟(如《詩經·小雅》),與“旄旌”的專指性不同。

“旄旌”是古代禮儀中兼具裝飾性與功能性的旗幟,常見于祭祀場景,其名稱和形制反映了古代禮制的細節。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序》《公羊傳》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費剝掠裁酌程材乘傳車渠丑沮趣襲赕布訂義鈍兵敦囑訛阙扶拱伏祭浮迹浪蹤負進剛絜貫渠蠱喪海上之盟寒氛悍梗嘉功僵死節俠精膽經構搢忽浸浸進路積素累舊掎擿鸠募既有今日,何必當初窭民鍊金禮衣鹿幦淪褫妙鬘孽鳥旁觀錢點前面窮紀惹災招禍桑落懾北攝承時間性衰頹說闊貪力滔滔不絕晚報無競無私有弊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