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令公的意思、令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令公的解釋

對中書令的尊稱。中 唐 以後,節度使多加中書令,使用漸濫。《魏書·高允傳》:“於是拜 允 中書令,著作如故…… 高宗 重 允 ,常不名之,恒呼為令公。” 唐 趙璘 《因話錄》卷一:“禮緣人情,令公(指 郭子儀 )勳德不同常人,且又為國姻戚,自令公始,亦謂得宜。”《楊家府演義·太宗招降令公》:“ 太宗 見令公表表威儀,昂昂意氣,恰似猛虎形狀,乃大喜曰:‘朕得 太原 ,何如得令公也!’遂賜姓 楊 。” 清 恽敬 《吳城令公廟壁記》:“稱令公者,自 唐 之中葉,節度使累加中書、尚書令,其下皆以令公稱之,如 六代 之稱令君,後遂為節度使之稱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令公”是古代對中書令的尊稱,其含義和用法隨曆史演變有所擴展,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令公”由“令”(官職高)和“公”(尊稱)組成,最初專指中書令,即掌管機要文書的最高官職。例如北魏時期的高允因受皇帝器重,被尊稱為“令公”。

二、曆史演變

  1. 唐代泛化:中唐以後,節度使常被加封中書令頭銜,導緻“令公”稱呼逐漸泛濫,如名将郭子儀因功勳卓著獲此尊稱。
  2. 宋代擴展:後世将“令公”用于尊稱地位顯赫的官員或武将,如《楊家府演義》中楊業(楊繼業)被稱為“楊令公”。

三、用法特點

四、相關文獻

主要見于《魏書·高允傳》《因話錄》《楊家府演義》等典籍,反映了該詞從官職尊稱到社會泛稱的演變過程。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的詳細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令公》的意思和來源

《令公》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通常用來指代官職或封號。

來源方面,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在古代中國的社會制度中,官職的劃分非常重要,不同的官職代表了不同的權力和地位。《令公》一詞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用來尊稱某些官員或貴族。

《令公》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令公》的拆分部首為“人”,意味着與人類相關。

筆畫方面,《令公》共有6個筆畫。

《令公》的繁體字

《令公》的繁體字為“令公”,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在形狀和書寫方式上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令公》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以參考古代字典或古籍中的記載。

《令公》的例句

1. 他的才華和能力促使他被封為令公。

2. 令公在行政管理工作上非常出色。

《令公》的組詞

1. 令公之儀:指官員的儀态和禮節。

2. 公令朝服:指官員按規定的儀式穿上朝服。

3. 高令公道:指以公正的态度和行為處理事務。

《令公》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官人、貴公。

反義詞:庶民、平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