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遭受排斥。《宋書·孝武帝紀》:“其士庶或怨鬱危滞,受抑吏司,或隱約潔立,負擯州裡,皆聽進朕前,面自陳訴。”
“負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為遭受排斥。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義分解
語境示例
該詞多見于古籍,如《宋書·孝武帝紀》載:“其士庶或怨鬱危滞……或隱約潔立,負擯州裡。” 指士人因品行高潔或境遇困頓而遭地方排斥。
需注意該詞與“擯負”的區别:“擯負”側重主動排斥行為,而“負擯”強調被動承受的結果。
負擯是一個古代漢字詞彙,形容被剝奪、排斥或摒棄的意思。
負擯的部首是貝(貝殼),由部首和右側的般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5畫。
負擯的字義來源于《爾雅·釋衣》這本古代漢字釋義辭典。
在繁體字中,負擯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為「負擯」。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負擯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現代漢字标準化後,負擯的字形保持一緻。
1. 由于他的行為不端,他被負擯出了朝廷。
2. 這個團隊負擯了原計劃,選擇了另一種方案。
負擯是一個單獨的詞彙,通常不與其他詞組合成新的詞語。
排斥、摒棄、剝奪
接納、接收、容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