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瘠薄的鹽堿地。《舊唐書·李承傳》:“尋為 淮南西道 黜陟使,奏於 楚州 置 常豐堰 以禦海潮,屯田瘠鹵,歲收十倍,至今受其利。” 宋 陸遊 《甲申雨》詩:“ 山陰 泆湖二百歲,坐使膏腴成瘠鹵。”《明史·解缙傳》:“土田之高下不均,起科之輕重無别,膏腴而稅反輕,瘠鹵而稅反重。”
(2).指土地貧瘠硗薄。 清 陳确 《地脈論》:“地之氣,本於天而演於水者也……大抵疏達者肥美,壅滞者瘠鹵。” 清 曹寅 《東臯草堂記》:“其土瘠鹵,積糞不能腴。”
"瘠鹵"是一個漢語複合詞,主要用于形容土地的貧瘠與不適宜耕種的狀态,具體含義如下:
核心詞義:
出處與典籍應用:
近義詞與相關概念:
現代理解與應用:
引用來源說明:
“瘠鹵”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瘠薄的鹽堿地
指土壤鹽分含量高且肥力低下的土地,這類土地通常難以耕種。例如《舊唐書》記載李承在楚州修建常豐堰後,将原本的“瘠鹵”改造成高産田。
泛指貧瘠硗薄的土地
強調土地整體貧瘠、不肥沃的狀态。如陸遊詩中描述山陰泆湖周邊土地從肥沃變為“瘠鹵”。
構詞解析
“瘠”本義為瘦弱或土地貧瘠(《說文解字》中“瘠,瘦也”);“鹵”指鹽堿地。二者組合後,特指鹽堿化導緻的貧瘠土地。
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及詩文,如《明史》提到土地賦稅問題時,用“膏腴而稅反輕,瘠鹵而稅反重”對比不同土地的稅負。
部分資料(如)将其誤釋為“形容人或動物病弱”,但權威典籍及主流詞典均未收錄此義項,建議以土地相關的釋義為準。
保媒報曉補釘柴瘠朝晩屮稾垂問垂耀炊箒翠籠蹙蹐錯缪搭脈點號厎慎短語恩寄發蒙啟滞反傷奮軋分赀革舊鼎新光濟叟鹳鷒鹖雀護軍使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蔣生徑矯笑金敦卷甲韬戈看大流叩咨贶遺連席羅地鹵汁冥觀明兩敏口撓混排打品綠迫切陳詞乾裂乞米青原鋭精如解倒懸三龜蝕既失侶雙足重繭松開松雪宿威忘齒交溫麗溪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