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寫在紙上的審訊罪犯的問題。《舊唐書·元載傳》:“辯罪問端,皆出自禁中,仍遣中使詰以陰事, 載縉 皆伏罪。” 清 方以智 《通雅·事制·刑法》:“審之曰問端,猶今言問頭也。今但謂之審款。”
(2).問題。 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焦心苦思于此諸問端者,猶絮陳未見之國都,其愚為不可幾及。”
“問端”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指寫在紙上的審訊問題,常見于古代司法文書。例如《舊唐書·元載傳》記載“辯罪問端,皆出自禁中”,清代方以智《通雅》也提到“審之曰問端”,均指對罪犯的書面審問記錄。
泛指問題本身
魯迅在《科學史教篇》中描述“焦心苦思于此諸問端”,即指對問題的深入思考。
成語化含義
作為成語時,強調追溯根源、探究真相的行為,如“詢問事情的來龍去脈”(查字典定義)。這種用法側重對事件本質的追問,常見于需要分析因果關系的場景。
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在曆史文獻或司法文本中多指審訊記錄,而在日常或文學表達中更傾向“問題根源”的抽象含義。若需引用古籍例證,建議參考《舊唐書》或魯迅著作原文。
《問端》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向人請教真正的内情或核心原因。
《問端》是由“門”和“皿”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8畫。
《問端》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宋代·王之渙·登鹳雀樓》詩中:“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其中“更上一層樓”一句,後來引申為請教更高深的道理或認識事物的本質。
在繁體字中,《問端》這個成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問端》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大緻上還是由“門”和“皿”兩個字組成。
他向老師《問端》,想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很好奇這本書的作者是誰,所以向出版商《問端》。
問津(請教),問道(探求真理),了解(知曉情況)。
探究、探詢、探索。
閉口、不聞不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