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風鐸的意思、風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風鐸的解釋

即風鈴。 唐 白居易 《遊悟真寺詩》:“前對 多寶塔 ,風鐸鳴四端。” 宋 張耒 《宿柳子觀音寺》詩:“夜久月高風鐸響,木魚呼覺五更眠。”參見“ 風鈴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風鐸(fēng duó),是漢語詞彙中專指懸掛於古代建築(尤指佛塔、宮殿、寺廟等)檐角,風吹時能發出聲響的金屬鈴鐸。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結構與功能:

    • 材質與形制: 通常由銅、鐵等金屬鑄造而成,形狀類似小型鐘或鈴鐸,內部懸掛有舌簧(金屬片)或墜飾。
    • 發聲原理: 當風吹過時,鈴鐸搖擺或舌簧撞擊鐸壁,從而發出清脆或渾厚的聲響。
    • 主要別稱: 也常被稱為“風鈴”、“驚鳥鈴” 或“占風鐸”(因其聲響可提示風向或風力變化)。
  2. 核心用途:

    • 驅逐鳥雀: 最初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聲響驚嚇鳥類,防止它們在建築物的屋頂、檐角棲息築巢,避免鳥糞污染建築或損壞瓦片。這是其實用性最強的方面。
    • 警示與裝飾: 其聲響在寂靜的環境中(如深山古寺)也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同時,其精巧的造型和隨風搖曳的姿態,也為宏偉的建築增添了靈動之美和莊嚴肅穆的氛圍。
    • 宗教與文化象徵: 在佛教建築(如佛塔)上,風鐸的聲響常被賦予宗教意義,象徵梵音遠播、警醒世人、驅邪避兇。在宮殿、園林等處,則更多體現裝飾性與風雅。
  3. 歷史與文化淵源:

    • 風鐸在中國的應用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漢代甚至更早。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遊悟真寺詩》中就有“前對多寶塔,風鐸鳴四端”的詩句,生動描繪了佛塔檐角風鐸在風中鳴響的景象。
    • 北魏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在描述永寧寺塔時提到:“寶鐸含風,響出天外”,可見其聲響之遠播與壯觀。
    • 宋代的《營造法式》等建築典籍中,也對用於建築上的鐸鈴(包括風鐸)的規格、安裝位置等有相關記載或提及,反映了其在古代官方建築中的規範性應用。
  4. 文化意象:

    • 風鐸作為一種獨特的建築構件和聲音景觀,常出現在古典詩詞、繪畫中,成為文人墨客寄託情思、描繪清幽或莊嚴意境的意象。其清越或悠揚的鈴聲,容易引發人們對時光流逝、世事變遷或禪意境界的聯想。

引用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風鐸”是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1. 字面解釋
    由“風”和“铎”組成:

    • 風:指自然界的風;
    • 铎:古代一種形似鈴铛的樂器,多用于祭祀或宣布政令。
      合稱“風鐸”即風吹動時發出聲響的鈴铛,也稱“風鈴”。
  2. 文學出處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遊悟真寺詩》中寫道:“前對多寶塔,風铎鳴四端。”此處以風铎的清脆聲響烘托環境,展現詩意畫面。

  3. 比喻義與使用場景
    該詞常被引申為“言辭或表達方式動聽、富有感染力”,多用于形容文章、演講、音樂等藝術形式。例如:“他的演講如風铎般引人入勝,聽衆無不沉醉。”

  4. 文化關聯
    風铎在古代建築中常懸挂于檐角,既有裝飾作用,也被認為能驅邪避災。這一實物與文學意象的結合,體現了漢語詞彙“形聲結合”的特點。

别人正在浏覽...

拔和包氏父子搏牛之虻長遂巢居從叔挫筆搭夥當頭丹泉亶叙打雄帝典逗撓敦教反比例礬樓國際電影節涵胡紅兵毀方昏壒檢校瘠形疽腸沮勸開禁恐喝诔谥臨視六币龍爪蔥率溥律身袅袅娉娉拟主平射炮屏星牽強附會巧谀窮極無聊熱剌剌容匿瑟韻韶令鼪鼯申濟石沉大海私卒君子田闾淟涊停擺團結一緻脫身吐綻宛虹文明詞文始小懲大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