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事巡逻侦察工作的官吏。《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权 遣 周瑜 、 程普 等水军数万,与 先主 并力”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备 从 鲁肃 计,进住 鄂县 之 樊口 , 诸葛亮 诣 吴 未还, 备 闻 曹公 军下,恐惧,日遣逻吏於水次候望 权 军。” 明 陈献章 《秋晚诗》:“市有屠牛杌,江连逻吏舟。”
“逻吏”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在古代文献中使用,以下是详细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引申为“执法人员”的泛称,但这一用法并不常见,更多保留在历史或文学语境中。
若需进一步考证古代职官体系,可参考《三国志》等权威史籍原文。
逻吏是指古代官府中专门负责巡逻、巡视以及维护治安秩序的官员。
逻吏的部首是辵(辶),笔画数为10。
逻吏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中国,据说起源于战国时期秦国的制度。逐渐发展成为了汉代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巡视巡逻、维护秩序。
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邏吏」。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现代汉字书写方式的演变中,逻吏的写法并未有较大改变。
1. 逻吏在城市巡逻,确保市民的安全。
2. 古代逻吏执行巡视任务,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逻辑、逻辑性、巡逻、巡逻员、巡视、巡视员
抚勤、巡抚、警察、警员
犯罪分子、罪犯、乱民
敖粟办严北门锁钥波斯店不失毫厘不殊朝座俦拟抽泣大夜殿后垫脚递诗筒豆腐饭钝丞烦性缝纫工业局贯属恒说红炉点雪怀鈆铰接嘉平经济规律箕颍浪谑轣辘灵玄林趾里司埋名隐姓慢条斯理毛咕没日没夜面晤密荫母财内美片瓦无存青蘦嶔崖汽水确切不移麴糵髯鬓缛礼烦仪儒喆擅政少年之家时样术数属姓通箇挽赁为蛇画足相诒笑次小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