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rite down what is dictated] [古]∶用筆把别人口授的話記錄下來
用筆記述别人口授的話。 宋 高承 《事物紀原·道釋科教·筆受》:“ 太平興國 七年六月,譯經院成,譯經詔梵學僧筆受綴文。” 宋 葉適 《溫州新修學記》:“ 嘉定 七年, 留公 茂潛 來守,既修崇之,食增田焉。告諸生曰……諸生側聽,轉相語,自學官及其父兄,皆請餘筆受。”
“筆受”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學術場景,具體解釋如下:
指用筆記述别人口授的話,即通過文字記錄他人口頭傳達的内容。這一行為常見于古代文書整理、經典翻譯或學術傳承中,例如宋代譯經院的僧人曾通過“筆受”記錄并整理佛經文本。
古代應用:
在宋代,譯經院(專門翻譯佛經的機構)會指派通曉梵文的僧人擔任“筆受”,将口授的經文内容轉化為書面文字,并進一步整理成文。例如《事物紀原》中提到:“譯經诏梵學僧筆受綴文”,說明其在文獻翻譯中的重要性。
書面用語:
該詞屬于書面語,多用于正式記錄場景,如學術讨論、官方文書等。宋代葉適的《溫州新修學記》中,學者們曾請求他人“筆受”口述内容以形成文字。
現代適用性:
當代使用較少,更多出現在研究古典文獻或特定學術領域,口語中幾乎不再使用。
“筆受”強調從口頭到書面的轉化過程,是古代知識傳播的重要方式。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案例,可參考宋代譯經院相關記載(如來源)或古代學者的文集記錄。
《筆受》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接受筆墨之筆”。它是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筆”和“受”。這個詞語的意思可以解釋為接受書寫或繪畫之工具。
《筆受》的拆分部首是“⺆”(勹)和“又”。其中“⺆”是左旁部首,表示手的動作,而“又”表示手。
《筆受》的總筆畫數根據字形而變化,通常為10畫。其中,部首“⺆”占據了3畫,而“又”則占據了7畫。
《筆受》這個詞語源于古代漢字演變而來。它的繁體形式為「筆受」,使用了更多的筆劃,部首的形狀和原來有些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以《筆受》為例,它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不同。例如,簡化的「筆」字中,原本的「⺩」(禾)表示「竹子」,而現在的簡化為「⺮」。
1. 他沒有任何筆受的經驗,因此畫出來的畫并不太好。
2. 這個學生很擅長筆受,他的書法非常漂亮。
筆劃、筆墨、筆鋒、筆迹、筆畫
書寫、書寫工具、書寫筆、書寫用具、繪畫、繪畫工具、繪畫筆
放棄、舍棄、拒絕、拒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