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賞識知遇。《三國志·蜀志·彭羕傳》:“ 先主 亦以為奇,數令 羕 宣傳軍事,指授諸将,奉使稱意,識遇日加。”《周書·蕭世怡傳》:“ 隋文帝 輔政,引為丞相府典籤,深被識遇。”
“識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詳細說明:
“識遇”讀作shí yù,意為賞識知遇,指上級或他人對某人的才能給予認可并予以重用。該詞由“識”(辨識、認可)與“遇”(機遇、對待)組合而成,強調因才能被識别而獲得發展機會。
“識遇”強調能力被識别後獲得機遇的雙向過程,既有識别者的眼光,也有被識者的才能。其古典用例多與政治、軍事人物相關,現代可擴展至各類人才選拔場景。
《識遇》是一個常用詞彙,意為辨别,認識到某種機緣或對待的态度。它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對待他人或機會的洞察力和能力。
《識遇》這個詞由兩部分組成。其中,“讠”是它的部首,表示與語言有關的意思;而“物”則是它的偏旁部首,表示物體。
“識”一共有8個筆畫,而“遇”一共有12個筆畫。
《識遇》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化背景,它反映了古人對待命運和機遇的理解。在繁體字中,“識遇”依然保留着“試遇”的寫法,表示對待機遇的态度、努力以及洞察力。
在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中,“識遇”這個詞的寫法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寫法分别為“識遇”和“識遇”。這些寫法強調了人們在辨别和覺察機遇過程中的意識和能力。
1. 他對人才有敏銳的識遇能力,總能發現潛力佳的人才。
2. 我們要學會識遇,不要錯過任何一個對未來有益的機會。
組詞:識别、識事、識趣
近義詞:識見、識人、識趣
反義詞:忽略、疏忽、不識擡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