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牧豎 ”。
“牧竪”的正确寫法應為“牧豎”,是古代漢語中對“牧童”的稱呼,具體解釋如下:
“牧豎”指放牧牛羊的孩童,常見于古詩文。例如宋代陸遊在詩中寫道:“放翁病起出門行,績女窺籬牧豎迎”(),描繪了牧童迎接詩人的場景。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也有一篇名為《牧豎》的短篇小說()。
該詞反映了古代社會階層差異。牧童身份低微,與“牧”字被用于官員管理的引申義形成對比,暗含對百姓地位的隱喻()。
如需進一步了解《牧豎》故事細節,可查閱《聊齋志異》原文或相關注解。
牧竪(mù chú)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拆分部首為“牜”和“⺏”,筆畫數為11畫。牧竪的“竪”字在繁體中文中為“豎”。牧竪是古時的一種漢字寫法,用于表示人們放牧時在高山或山谷中追逐牲畜的景象。
牧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牧民生活。在古代,人們常常将牲畜放養在山地或山谷中,讓它們自由地尋找食物。而牧竪這個詞語描述了人們驅趕和追逐牲畜的場景,象征着牧人的勤勞和對生活的投入。
牧竪的繁體漢字為「牧豎」,即将「竪」字的簡化形「⺮」替換為「豎」字的外形。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和書寫方式不同于現代漢字。牧竪這個詞在古代的書寫中,豎起的“竪”字寫得比較直,沒有彎曲,給人一種肅穆和挺拔的感覺。
1. 牧竪之風景,令人心曠神怡。
2. 大山中的牧竪,是牧民們的家園。
1. 牧場:放牧牲畜的場地。
2. 牧民:以放牧為生的人。
3. 牧歌:牧民放牧時唱的歌曲。
4. 牧羊犬:用來驅趕牲畜的犬類動物。
1. 牧場→牧地
2. 牧民→牧人
3. 牧歌→牧謠
1. 牧竪→畜牧
2. 牧場→農田
3. 牧民→農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