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罪犯與俘虜。《後漢書·第五種傳》:“ 季布 屈節於 朱家 , 管仲 錯行於 召忽 ……卒遭 高帝 之成業, 齊桓 之興伯,遺其亡逃之行,赦其射鉤之讎,拔於囚虜之中,信其佐國之謀,勳效傳於百世,君臣載於篇籍。”
(2).指俘虜。 宋 文天祥 《聞馬》詩序:“使吾舟遲發一時,頃已為囚虜矣!” 清 唐甄 《潛書·遠谏》:“宮殿燒焚,身為囚虜。”
“囚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罪犯與俘虜的合稱
指被關押的犯人和戰争中被俘獲的敵人。例如《後漢書·第五種傳》中提到的“拔於囚虜之中”,即指從罪犯和俘虜群體中選拔人才。
單指俘虜
後逐漸演變為側重指代“被俘者”。如宋代文天祥《聞馬》詩序中“頃已為囚虜矣”,以及清代唐甄《潛書》中“身為囚虜”,均強調被敵方俘獲的處境。
該詞常被用于比喻受困于某種境況、失去自由的狀态。例如描述個人被情感束縛,或社會群體受壓迫的情形。
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指代對象(如實際俘虜或象征性困境)。
囚虜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于形容被監禁或被囚禁的人。通常指被敵人或法律機構關押或囚禁,失去自由的人。
囚虜由“囗”和“虍”兩個部首組成。
囗是一個表示“口”的部首,它位于字的最外圍,表示限制、包圍、封閉等意思。
虍是一個表示“虎”的部首,它位于字的左側,表示與虎或與野獸有關的含義。
囚虜共有6個筆畫。
囚虜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形體的演變。在繁體字中,囚的字形保留了古代的形态,而虜的字形則保留了古代的字義,表示俘虜或囚禁。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囚字的上方為“舟”,下方為“人”,表示人在舟上,被限制在舟中,喪失自由。
虜字在古代寫法中,下方為“虎”,表示俘虜或被野獸所困擾。
1. 他因犯罪被判入獄,成為一名囚虜。
2. 年幼的囚虜們受盡折磨,渴望重獲自由。
1. 囚禁:指把人關押起來或限制人的行動自由。
2. 囚徒:指被判刑服刑的人。
3. 被囚:表示被關押或被捕的狀态。
1. 俘虜:與囚虜意思相近,都表示被敵人或勢力俘虜的人。
2. 犯人:指犯罪的人,與囚徒和囚虜可視為同義詞。
自由:與囚虜相對,表示無束縛,有自主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