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鹵鹻 ”。石堿。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五·鹵鹹》:“凡鹽未經滴去苦水,則不堪食,苦水即鹵水也。鹵水之下,澄鹽凝結如石者,即鹵鹼也。 丹溪 所謂石鹼者,乃灰鹼也,見土類。 吳普 《本草》謂鹵鹻一名鹵鹽者,指鹵水之鹽,非鹵地之鹽也,不妨同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五·鹵鹹》引《名醫别錄》:“鹵鹻生 河 東地澤。”
鹵鹼(lǔ jiǎ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化學與礦物學含義的合成詞,其釋義可從字源、詞義及實際應用三個層面解析:
本義指天然生成的鹽或鹹味物質。《說文解字》釋為“西方鹹地也”,引申指鹽堿地或含鹽分的汁液。在礦物學中特指鹽鹵(制鹽殘留的苦味母液)。
同“堿”,指水溶液呈堿性、可與酸反應的物質。《康熙字典》載其本義為“鹵也”,強調其與鹽鹵的關聯性。現代化學中泛指氫氧根離子化合物。
鹵鹼專指一種天然礦物鹽,主要成分為氯化鎂(MgCl₂),并含少量硫酸鎂、溴化鈉等成分。其特性包括:
傳統中醫将鹵鹼入藥,稱其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之效。如《本草綱目·石部》載:“鹵鹼,主治大熱消渴狂煩……除邪氣。” 現代研究則證實其可用于:
注:因搜索結果未提供直接網頁鍊接,以上引用來源均标注權威出版物名稱,實際内容可于對應紙質/電子版詞典中查證。
根據現有資料,“鹵鹼”(或寫作“鹵鹻”)是古代對一種礦物質的稱呼,其含義及來源可歸納如下:
定義與形成
鹵鹼指鹽鹵水(制鹽過程中産生的苦水)經沉澱凝結形成的塊狀物質。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描述,未經處理的鹽鹵水苦澀不可食用,其底部凝結的固體即為鹵鹼,屬于石堿類物質。
名稱辨析
需注意“鹵鹼”與“鹵鹽”的區别:鹵鹽指鹵水中的鹽分,而鹵鹼特指鹵水凝結成的固體。李時珍提到,二者名稱易混淆,但本質不同。
曆史用途
古代鹵鹼可能用于醫藥或工業(如清潔、制皂)。《本草綱目》将其歸入金石類藥物,但未詳細說明具體功效,推測與礦物藥應用相關。
提示:當前資料權威性較低,若需深入研究,建議查閱《本草綱目》原文或權威中醫藥典籍。
白黑辦東柴道茶神車頭崇論宏議傳嘴辭竈打寒戰釣鼇防不及防鳳蔔風塵仆仆奉節桴鼓相應拊伛綱梢姑妄言之畫字見成兼疑錦杠九容吉言急于求成枯焦簾試力倍功半陵辱六體牦旄眉睫之内木毬使者盤聯樵婦黥陣勤政全義敺養鋭智缛麗鰓孔掃墓望喪社直受服雙宿雙飛淑候思索添展停屬佗生外侮王侯孫無生話現案縣耜笑吟吟細帶希恩系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