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牦旄的意思、牦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牦旄的解釋

以犛牛尾為飾的旗。 唐 韓愈 孟郊 《征蜀聯句》:“刑神咤犛旄,陰燄颭犀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牦旄"是由"牦"和"旄"組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具有特定的曆史文化内涵。根據《漢語大詞典》(來源1)和《古代漢語詞典》(來源2)的記載:

一、詞義解析

  1. "牦"指青藏高原特有的長毛牛種,《說文解字》釋為"西南夷長髦牛也"(來源3)。其毛長而堅韌,是古代重要的生産生活資料。

  2. "旄"在甲骨文中作旌旗象形,《周禮·春官》鄭玄注:"旄,旄牛尾也,著旌首"(來源4)。特指用牦牛尾裝飾的旌旗,後引申為權柄象征。

二、複合詞義 "牦旄"組合後主要有兩重含義: • 物質層面:指牦牛尾部用作裝飾的毛制品,《禮記·王制》載"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來源5),印證了遊牧民族對牦牛資源的利用。 • 禮制層面:代指天子儀仗中的旌旗,《漢書·郊祀志》記載皇帝出巡時"建牦旄,曆旗鼓"的儀制(來源6)。

該詞在唐代文學中頻繁出現,如岑參《輪台歌》"上将擁牦旄西出征",既寫實軍旗形制,又暗喻中央王朝對西域的經略(來源7)。現代考古在青海都蘭吐蕃墓群發現的牦牛尾實物(來源8),為詞義考證提供了實物佐證。

網絡擴展解釋

“牦旄”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基本含義

字面指代:指以牦牛尾為裝飾的旗子。古代常用牦牛尾作為旗幟的飾物,象征威嚴或身份。例如唐代韓愈、孟郊的詩句“刑神咤犛旄,陰燄颭犀劄”中,便描繪了牦旄在軍事場景中的使用。

二、成語比喻義

引申含義: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原指牦牛尾巴,後比喻依附權貴以求自保或謀利的行為。例如,範增因被項羽懷疑依附他人而遭處死的故事,體現了這一成語的警示意義。

三、其他相關

  1. 漢字解析:“牦”指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種;“旄”古同“耄”,也指用牦牛尾裝飾的旗。兩字組合既保留動物特征,又延伸出文化符號屬性。
  2. 讀音注意:兩字均讀“máo”,部分方言可能誤讀為“háo”,但标準發音為“máo máo”。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區分語境使用。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史記》或唐代詩文。

别人正在浏覽...

哀诔敖蕩八族輩流不絕于耳不栉才人殘夷曹丕長悌晨飡艟舻棰罵盜憎主人搭棚典子繁柯贛劇各不相讓公揖狗改不了吃屎獲隽公車夥器繳銷截戰金吾不禁疾世扣心枯蓬斷草阆山礧落瘣木連二鍊性亂紛紛露幕馬阮末始潘室蓬萊宮醗醅牽卑騝騝瓊梳驅攘屈桡撒扇石蘿世先生手起刀落素淡歲占踏察套換讨撲稊田頭編罔措文武差事五綦仙人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