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卤鹻 ”。石碱。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五·卤咸》:“凡盐未经滴去苦水,则不堪食,苦水即卤水也。卤水之下,澄盐凝结如石者,即卤硷也。 丹溪 所谓石硷者,乃灰硷也,见土类。 吴普 《本草》谓卤鹻一名卤盐者,指卤水之盐,非卤地之盐也,不妨同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五·卤咸》引《名医别录》:“卤鹻生 河 东地泽。”
卤硷(lǔ jiǎ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化学与矿物学含义的合成词,其释义可从字源、词义及实际应用三个层面解析:
本义指天然生成的盐或咸味物质。《说文解字》释为“西方咸地也”,引申指盐碱地或含盐分的汁液。在矿物学中特指盐卤(制盐残留的苦味母液)。
同“碱”,指水溶液呈碱性、可与酸反应的物质。《康熙字典》载其本义为“卤也”,强调其与盐卤的关联性。现代化学中泛指氢氧根离子化合物。
卤硷专指一种天然矿物盐,主要成分为氯化镁(MgCl₂),并含少量硫酸镁、溴化钠等成分。其特性包括:
传统中医将卤硷入药,称其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效。如《本草纲目·石部》载:“卤硷,主治大热消渴狂烦……除邪气。” 现代研究则证实其可用于:
注:因搜索结果未提供直接网页链接,以上引用来源均标注权威出版物名称,实际内容可于对应纸质/电子版词典中查证。
根据现有资料,“卤硷”(或写作“卤鹻”)是古代对一种矿物质的称呼,其含义及来源可归纳如下:
定义与形成
卤硷指盐卤水(制盐过程中产生的苦水)经沉淀凝结形成的块状物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未经处理的盐卤水苦涩不可食用,其底部凝结的固体即为卤硷,属于石碱类物质。
名称辨析
需注意“卤硷”与“卤盐”的区别:卤盐指卤水中的盐分,而卤硷特指卤水凝结成的固体。李时珍提到,二者名称易混淆,但本质不同。
历史用途
古代卤硷可能用于医药或工业(如清洁、制皂)。《本草纲目》将其归入金石类药物,但未详细说明具体功效,推测与矿物药应用相关。
提示:当前资料权威性较低,若需深入研究,建议查阅《本草纲目》原文或权威中医药典籍。
白凤皇白天不疾不徐长岑长耻骨闯见楚岫瑶姬跐蹈单眼皮道袍恩荣枋相丰肤丰沛分歧点观象贯址龟判规瑱画旛还本回脖惊懊井地精鍊鸡娘金鼠之变聚合俊发旷迥连床灵址乱放冒籍没槽道免费生灭种摹临木怪蟠蟠侵耗砌阴渠疏热心戎骖戎马三百五篇杉板少帅神鹅圣母神皇水府水汞淘掘通假渥味乌龙相沿成习掀天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