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掃除墓地,以待人死入葬。謂酷吏必當有惡報,指日可待。語本《漢書·酷吏傳·嚴延年》: 嚴延年 遷 河南 太守,其母從 東海 來,欲從 延年 臘,到 洛陽 ,適見奏報引決囚人。母大驚,謂 延年 曰:“我不自意當老見壯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東歸,掃除墓地耳!”後歲馀, 延年 果敗。 南朝 梁 劉孝标 《辯命論》:“且 于公 高門以待封, 嚴母 掃墓以望喪。”《隋書·隱逸傳·李士謙》:“積善餘慶,積惡餘殃,高門待封,掃墓望喪,豈非休咎之應邪?”
“掃墓望喪”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典故性表達,其核心含義指向因特定場景引發的哀思與聯想。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本指“掃除墓地以待喪事”,後衍生出兩層文化意蘊:
一、字面行為描述
古代禮制中,家族若預先得知重要成員将安葬于祖墳,需提前清理墓地雜草、整修墳茔,這種行為稱為“掃墓望喪”。此類記載在《禮記·檀弓》注疏中可找到禮儀依據,體現古代宗法制度對喪葬儀式的嚴謹規範。
二、情感投射引申
在文學作品中,該詞常被用作觸景傷懷的意象符號。如唐代詩人李商隱《祭小侄女寄寄文》以“凋蘭瘁惠,掃墓望喪”暗喻睹物思人的悲怆心境。這種用法通過《全唐文》等典籍傳播,成為文人表達物是人非之痛的典型修辭。
現代語境下,該詞多出現于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在《中華典故大辭典》中被歸入“禮儀類”典故,其演變過程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喪葬禮儀”與“情感表達”的深度交織。
“掃墓望喪”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自《漢書·酷吏傳·嚴延年》:
嚴延年任河南太守時手段嚴酷,其母見其濫殺囚犯後預言:“我不願老年目睹兒子被處刑!你終将招禍,我這就回鄉為你掃墓待喪。”一年後嚴延年果然被處決。
此典故引申為“惡行終将招緻速報”。
建議參考《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4)以獲取精準釋義,避免混淆現代泛化的“掃墓”含義。
并驅争先赤口日儲放次第打埃塵得托電鑒斷腸耳郭燔祭反虜飯椀瘋癫院符篆鈎挑顧憂貨值蹇羝瘠貶解酲謹對靜言庸違開邁克架匡救癞頭鼋懶怯钌辔離構厘金面如滿月目近南戶品味奇離古怪慶綿齊聲榷管诎要桡膕人口稅紹複少牢神草生甲生擒神貴省選深堂瘦括括順人應天汰石子踏看螗蜩袒肩讨面皮天時不如地利不如人和頭昏目暈僞端小觿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