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緩的意思、賜緩的詳細解釋
賜緩的解釋
恩準緩繳租賦。 清 龔自珍 《地丁正名》:“我 仁皇帝 永免滋生人口之賦,并入他賦,有賜蠲、賜緩、賜賑而無賜復。”
詞語分解
- 賜的解釋 賜 (賜) ì 給,舊時指上級給下級或長輩給小輩:賜予。賜死。賞賜。恩賜。 敬辭:請賜教。希賜函。 賞給的東西,給予的好處:厚賜。受賜良多。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緩的解釋 緩 (緩) ǎ 慢,與“急”相對:緩步。緩行(妌 )。緩慢。遲緩。 延遲:緩刑。緩辦。緩役。緩征。刻不容緩。 放松,松弛:緩和。緩沖。緩解(?)。和緩。 蘇醒,恢複:緩氣。緩醒。 慢徐疾急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賜緩”是一個漢語詞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一、古代法律制度中的寬恕制度
指皇帝對罪犯的寬大處理,通常表現為對死刑或重刑犯減輕刑罰或暫緩執行。這種制度體現了皇權的特殊恩典,常見于清代文獻中。例如在《地丁正名》中,龔自珍提到清代"有賜蠲、賜緩、賜赈而無賜複",說明其與賦稅減免政策并列。
二、經濟賦稅領域的特殊政策
指官方批準延緩繳納租稅賦役。這種用法多見于清代經濟文書,如引用的龔自珍《地丁正名》記載了清仁皇帝将人口稅并入其他稅種時,采用賜緩政策作為調節手段。
字義解析
- 賜:舊指上級對下級的給予(如賞賜),含恩惠之意
- 緩:推遲、延遲(如緩刑/緩繳),與"急"相對
現代延伸用法(需謹慎使用)
在非學術語境中,可能被引申為對事務處理的寬限(如考試延期、處罰暫緩),但這是基于字面義的現代擴展,并非傳統規範用法。建議在正式場合仍以曆史文獻記載的兩種含義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賜緩這個詞起源于古代漢字,它由“賜”和“緩”兩部分組成。賜(cì)是一個表示賞賜、給予的動詞,它的意思是給予某人某種東西或權力。緩(huǎn)則是一個表示減少、緩解的形容詞或動詞,它的意思是減輕或放松某種壓力或負擔。
根據部首分解,賜字由貝部和自部組成,貝部表明這個字和與“財富”或“賞賜”有關,而自部表示該字的發音。緩字由纟部和宣部組成,纟部表示“紡織物”,而宣部是該字的聲音部分。
賜緩在繁體中叫做「賜緩」,字體比簡體更加複雜,但意思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賜和緩字的形狀可能有一些差異。例如,在篆書中,賜字的形狀為長方形,右邊有兩個橫畫;而緩字則以直線和曲線組成。
一些用賜緩這個詞的例句包括:
1. 領導賜緩了我一天的假期,我可以好好休息了。
2. 請你賜緩一下,我需要一些時間來完成這個任務。
這個詞的一些常用組詞有賜予、賜福、緩慢、緩解等。
與賜緩相關的近義詞有給予、減輕、放松等。
而與賜緩的相反意義的詞彙包括收回、加重、加速等。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