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在正供之外增益供品。《新唐書·儒學傳下·韋彤》:“故王者稽古,弗敢以孝思之極而溢禮,弗敢以肴品之多而賸味。”
“剩味”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區别:
“剩味”最初指在正式供品之外額外增加的祭品。這一釋義出自《新唐書·儒學傳下·韋彤》:“故王者稽古,弗敢以孝思之極而溢禮,弗敢以肴品之多而賸味”,強調禮儀中不可因過度追思或豐盛食物而逾越規制。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事物結束後遺留的餘韻或感受,例如:“茶會雖散,但音樂與談笑聲的剩味猶存”。不過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見直接對應,可能是基于字面的現代擴展。
需注意:高權威來源(如滬江詞典)僅收錄古典釋義,而部分中等權威網頁(如查字典)補充了現代引申義。建議在學術寫作中優先采用古典含義。
剩味是一個描述食物的詞語,指的是食物中剩餘的味道、滋味或者餘香。
剩味的拆分部首是刀和口,總共有9個筆畫。
剩味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紅樓夢》中,用來形容食物中剩下的味道。
剩味的繁體字為「剩味」。
在古代漢字中,「剩味」可以寫作「剰味」。
這道菜煮得太久,剩味都沒有了。
味道、香味、滋味、餘味、殘味、風味
餘味、殘味
新鮮、清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