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eep body and soul together] 勉強維持生活,填飽肚子
粥以糊口。——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吃粥。喻勉強維持生活。《魏書·崔浩傳》:“今既糊口無以至來秋,來秋或復不熟,将如之何?” 宋 蘇轼 《雷州》詩之一:“灌園以糊口,身自雜蒼頭。”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平生以館穀糊口。” 郭沫若 《後悔》:“兩個月的苦工換得八十塊錢來,可以糊口養家,可以周濟友人。”
“糊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勉強維持基本生活需求,尤指解決溫飽問題。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源于“糊”通“餬”,本指粥類食物。字面可理解為“靠喝粥填飽肚子”,引申為生活拮據,僅能維持最低生存需求。
現代用法
多指通過簡單勞動獲取收入以維持生計,常見搭配如“養家糊口”“勉強糊口”,帶有辛勞維生的隱含意味。
曆史文獻
語義演變
從先秦時期的“寄食四方”逐漸擴展為泛指謀生,如宋代蘇轼詩句“灌園以糊口”即指靠種植維持生計。
適用對象
多用于形容經濟壓力下的普通勞動者,如:“他每天打兩份工才能糊口。”
語用差異
如需更多古籍例證或現代用法分析,可參考《漢典》或《魏書·崔浩傳》等文獻來源。
糊口是一個常用的詞彙,在漢語中指的是人們的生活、生計以及日常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糊口這個詞彙充分體現了人們對于基本生活需求的追求和滿足。
糊字由米字旁和禾字旁組成,其中米字旁是糸(絞絲)部,禾字旁是其聲旁。糊共有10畫。
糊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時期,與粥有關,意為把米熬煮成稠糊狀的食物。漢字演變至今,繁體字的糊為「餬」。
在古代,糊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貝古字形中的糊是用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形「Ψ」表示。金文時期的糊字則變成了由亠、鄉、米、老四個部分構成的字形。至清代,糊字形才逐漸演化為現在所使用的形态。
1. 父母辛苦工作,為了給孩子們提供更好的糊口條件。 2. 在如今的社會中,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對于糊口至關重要。 3. 借助農村電商,農民們能夠通過網絡銷售農産品,提高糊口水平。
組詞:生活糊口、糊口方式、艱難糊口、糊口水平。 近義詞:生計、謀生、過活。 反義詞:敗落、衰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