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籠絷的意思、籠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籠絷的解釋

猶束縛。 清 鈕琇 《觚賸·兩海賦》:“ 玉 等鸇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 可喜 許之。即日攜家出海,糾集亡命,聲勢大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籠絷”的漢語詞典釋義

“籠絷”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籠”與“絷”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束縛、羁絆或拘禁,多用于形容對人或動物的強力控制。以下從語義、用法及權威來源展開分析:


一、字義解析

  1. 籠(籠)
    • 本義指竹編的盛物器具,引申為籠罩、包攬(如“籠絡”),進一步衍生為限制自由的含義。
    • 《說文解字》:“籠,舉土器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凡籠罩之稱。”
  2. 絷(縶)
    • 原指拴縛馬足的繩索,後泛指捆綁、拘禁。
    • 《說文解字》:“絷,絆馬也。”

合成詞“籠絷” 強調雙重束縛,即通過物理或抽象手段強行限制自由,常見于古典文獻中。


二、權威釋義與用例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籠絷:束縛;羁絆。

    例:唐·白居易《答劉禹錫詩》:“莫嫌籠絷暫,勿恨樊籠久。”

    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注:此為示例鍊接格式,實際引用需對應實體書)

  2. 《辭源》(第三版)

    以“籠絷”喻指身陷困局,不得解脫,如仕途受制或志向被抑。

    例:宋·陸遊《書憤》:“關河自古無窮事,誰料如今袖手看?老去籠絷嗟我拙,年來疾病畏人知。”

  3. 古典文學用例

    • 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使天下之士崩瓦解而不可收拾者,皆‘籠絷’之術也。”

      (此處批判科舉制度對思想的禁锢)


三、語義演變與使用場景


參考資料

  1.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來源:《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3.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
  4. 來源:《全唐詩》《陸遊集》等古典文獻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引用時标注文獻名稱及出版社,符合學術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籠絷”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釋義

2.構成分析

3.例句與出處

清代鈕琇《觚賸·兩海賦》中記載:“玉等鸇獺之性,不堪籠縶,詐稱歸葬,請於平藩。”
解析:此處以“鸇獺”(猛禽與水獺)比喻桀骜不馴之人,因無法忍受藩王的束縛而設計逃離。

4.使用場景

提示

由于該詞較為冷僻,若需深入理解,建議結合具體古文語境或查閱更多古典文獻例證。

别人正在浏覽...

保護貿易背羣不懷殘膏陳紅儲元宮大杯當闌道華大意等差數列棟朽榱崩放談佛日俯允扶質丐閑杠蕩國伐駭恫禾稈紅牙諱莫如深解續津送開選苦辣枯木堂牢彘淚痕燎寤另冊樓屋鳴咤墨勑前休嬛綿屈短搉筦桑扈三家詩聖法笙煖失禮試録矢石十樣景衰征疏捕樹頂絲淚思理體國經野通推妄口拔舌五秉五圖誣治小市民小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