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雍也》:“ 子華 使於 齊 , 冉子 為其母請粟。 子 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 冉子 與之粟五秉。” 楊伯峻 注:“五秉則是八十斛…… 周 秦 的八十斛合今天的十六石。”後借指赈窮濟急之糧。《梁書·處士傳·諸葛璩》:“ 陳郡 謝朓 為 東海 太守,教曰:‘……聞事親有啜菽之窶,就養寡藜蒸之給,豈得獨享萬鐘,而忘茲五秉。可餉穀百斛。’”
“五秉”是一個源自《論語》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赈濟糧食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本義
五秉是古代容量單位,出自《論語·雍也》。原文記載冉子為子華母親請求糧食時,孔子最初給予“一釜”(六鬥四升),後增加到“一庾”(十六鬥),最終冉子自行給予“五秉”。根據楊伯峻的注解,一秉為十六斛,五秉即八十斛(周秦時期約合十六石),是較大的糧食計量單位。
引申義
後世用“五秉”代指赈濟貧困的糧食。例如《梁書》中記載謝朓提到“五秉”時,即指救濟之糧,強調不應獨享富貴而忽視幫扶他人。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論語·雍也》及相關注解。
五秉(wǔ bǐ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五種品質或能力。
五秉的部首是禾(hé),它的筆畫數為11。
五秉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大宗伯》中,用來指代人的品德和能力。後來逐漸演變為表示人的素質和悟性。
五秉在繁體字為五棒。
古時的五秉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都是由禾字旁和聘字旁組成。
他具備了五秉,所以能夠勝任這個工作。
五秉主持、五秉高才、五秉才華
五種品質、五個能力、五項素質
五缺、五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