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了,領悟。《楚辭·王褒<九懷·陶壅>》:“衰色罔兮中怠,意曉陽兮燎寤。” 王逸 注:“心中燎明,内自覺也。”
“燎寤”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極少,其含義及用法主要見于古代文獻。根據搜索結果中的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探讨,可參考《楚辭》相關注解或古漢語詞典。
《燎寤》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快速喚醒或啟發。它可以用來形容某人或某事物以突出或驚豔的方式激發人們的思考或覺醒。
燎(liáo)的拆分部首是火(huǒ),它的總筆畫數是火的5畫加上了漢字的6畫,一共是11畫。 寤(wù)的拆分部首是宀(mián),它的總筆畫數是宀的3畫加上了漢字的6畫,一共是9畫。
《燎寤》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的《詩經·小雅·燕燕之什·烝民》。在《詩經》中,燎寤是指用火燒醒昏迷的人,通過灼燒來喚醒他們的意識。繁體字為「燎寤」,保留了原始的字形和意義。
在古時候,漢字的字形和現代有所不同。以「燎寤」為例,古時候的寫法是「燎誤」,「誤」是「寤」的舊字形。在演變過程中,「寤」逐漸取代了「誤」成為了常用的字形。
1. 他的演講燎寤了整個會場,觀衆們都被他的思想啟發了。
2. 這本書的思想燎寤了他的靈魂,讓他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
1. 燎若覺醒(快速覺醒)
2. 寤思百憂(思慮繁雜)
3. 燎原之火(喻指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思想或行動)
啟迪、喚醒
沉睡、昏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