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清 時,将鄉試、會試中試的舉子姓名籍貫名次及其文章彙集刊刻成冊,名曰試錄。 明 葉盛 《水東日記·試錄》:“試録自 宋 崇寧 中 霍端友 榜始。”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筆·試錄原始》:“國家科場揭曉後,有試録頒行天下,其制始于 唐 宋 , 唐 稱進士登科記, 宋 稱進士小録,其實一也。” 清 翟灏 《通俗編·仕進》:“試録: 黃佐 《翰林記》:‘ 洪武 甲子鄉試,乙丑會試,初為小録,惟刻董事之官,試士之題,及中選者之名第、籍貫、經書而已,未録士子之文為程式也。次科戊辰,始録呈文,自是以為定式。’按,《唐會要》:‘ 大中 十年,禮部侍郎 鄭顯 進諸家科目十二卷,勅自今以後,放榜訖,寫及第人姓名,付所司編次。’則 宋 以前,非不為此録,特其名目殊耳。”
“試録”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與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相關,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試録指明清時期鄉試、會試結束後,官方将中試舉子的姓名、籍貫、名次及其優秀文章彙編刊刻成冊的文獻。這類冊子既是科舉結果的公示,也為後續考生提供範文參考。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試探、探聽”的成語,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字形相近的詞彙混淆。建議以科舉術語的釋義為主。
“試録”的核心含義聚焦于科舉文獻,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戒庵老人漫筆》《水東日記》等明代典籍。
《試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記錄下來實踐和試驗的結果”。
《試録》由兩個部首組成:試(試用部首)和録(金字旁)。拆分後的筆畫順序如下:
試:試共有7畫
録:録共有16畫
《試録》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中國的文獻中。它記錄了人們在實踐和試驗過程中的得失和體會,以供參考和借鑒。
《試録》的繁體字為“試錄”。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差異。對于《試録》,古代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其基本結構和意義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些使用《試録》的例句:
1. 他寫了一篇《試録》來總結他的科學實驗。
2. 這本《試録》記錄了我們曆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和創新。
與《試録》相關的組詞有:
1. 試驗: 意為“進行試驗或實驗”。
2. 記錄:意為“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寫下來,以便日後查閱”。
3. 實踐:意為“實際操作、實行、實施”。
與《試録》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紀實:意為“真實記錄下來的”。
2. 記實:意為“實地記錄下來的事物或情況”。
3. 事實:意為“确鑿的或為真的情況、情節”。
與《試録》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錯誤:意為“不正确或不符合事實的”。
2. 虛構:意為“編造或不真實的”。
3. 捏造:意為“編造謊言或虛假的情況或事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