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other register,a Qing Dynasty census book for listing disreputable people] 舊時地方上人口冊分為正冊和另冊,良民記入正冊,不是良民記入另冊(跟“正冊”相對)
(1). 清 代用以登記不入流品者的戶口冊。 毛 *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打倒土豪劣紳,一切權力歸農會》:“前 清 地方造丁口冊,有正冊、另冊二種,好人入正冊,匪盜等壞人入另冊。現在有些地方的農民便拿了這事吓那些從前反對農會的人:‘把他們入另冊!’”
(2).比喻置于不重要的地方。《經濟日報》1984.10.13:“要使‘第三産業’進一步發展,就需要從政策上解決一系列問題,使發展‘第三産業’有‘名’有‘利’。不要讓‘第三産業’入另冊。要進一步把‘第三産業’放開。”
“另冊”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詳細解釋:
“另冊”是清代戶籍管理制度中的術語,指與“正冊”相對的戶口登記冊。良民被記入正冊,而“不入流品者”(如匪盜、社會邊緣群體)則被記入另冊。這種分類體現了當時社會對人群的等級劃分。
如今“另冊”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強調特殊分類或差異化對待,例如招标文件中的“另冊”可能指獨立成冊的預算書(需結合具體領域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可參考清代戶籍制度文獻或毛澤東相關著作。
另冊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語,其含義指除了正式冊子外另外的冊子,即另一本冊子。它可以用來表示與正式冊子内容相似或相關的另一本書籍或文件。這個詞通常用于表示與某個特定主題或内容有關的另一本書或文件。
另冊的拆分部首是口(kou)和冊(ce),它們分别屬于“口”部和“冊”部。另冊的筆畫數為13畫,其中“口”的筆畫數為3畫,“冊”的筆畫數為10畫。
另冊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儒家文獻中,如《論語》、《尚書》等,被用來表示附加的、與正式冊子有關的另一本冊子。另冊的繁體字為「另冊」。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另冊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以《康熙字典》中的記載為例,古時的寫法是「㞢冊」。在這個寫法中,「㞢」是口的古代變體,表示“聲”的意思,加在冊的上方,表示另一本與原冊内容相關的冊子。
1. 他寫了一本關于古代中國曆史的另冊。 2. 這本小說的精細描寫是該系列的另冊。
組詞:另書、另卷、另篇
近義詞:副冊、附冊、其他冊子
反義詞:正冊、原冊、主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