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另冊的意思、另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另冊的解釋

[the other register,a Qing Dynasty census book for listing disreputable people] 舊時地方上人口冊分為正冊和另冊,良民記入正冊,不是良民記入另冊(跟“正冊”相對)

詳細解釋

(1). 清 代用以登記不入流品者的戶口冊。 毛 *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打倒土豪劣紳,一切權力歸農會》:“前 清 地方造丁口冊,有正冊、另冊二種,好人入正冊,匪盜等壞人入另冊。現在有些地方的農民便拿了這事吓那些從前反對農會的人:‘把他們入另冊!’”

(2).比喻置于不重要的地方。《經濟日報》1984.10.13:“要使‘第三産業’進一步發展,就需要從政策上解決一系列問題,使發展‘第三産業’有‘名’有‘利’。不要讓‘第三産業’入另冊。要進一步把‘第三産業’放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另冊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和引申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區别于正式登記冊籍的附屬冊簿,常用于指代非正式、次要或受歧視的歸類。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制度及現代引申義三方面詳細說明:


一、詞典釋義

  1. 本義

    指舊時官府冊籍中與“正冊”相對的附屬登記簿,用于記錄非正式戶籍、特殊身份或次要信息。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定義“另冊”為“正式冊籍之外的冊子”。

  2. 引申義

    現代漢語中引申為非主流、被邊緣化或受歧視的類别,隱含貶義色彩。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注釋:“舊時指區别于正冊的冊子,現比喻不受重視的人或事物。”


二、曆史制度背景

清代至民國時期,戶籍管理采用“黃冊制度”,将人口分為兩類:


三、現代用法與隱喻

  1. 文學與社會語境

    魯迅在《阿Q正傳》中借“另冊”隱喻被壓迫階層:“仿佛想将他從‘正人君子’的界裡踢進‘另冊’去”,批判社會不公 。

  2. 當代引申

    用于形容被區别對待的事物,如“企業将臨時工歸入另冊”,暗指待遇不公或身份歧視。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中華書局)
  3. 魯迅《阿Q正傳》(人民文學出版社)
  4. 《中國曆史大辭典·清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注:因部分經典文獻無直接線上鍊接,來源标注以實體出版物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另冊”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另冊”是清代戶籍管理制度中的術語,指與“正冊”相對的戶口登記冊。良民被記入正冊,而“不入流品者”(如匪盜、社會邊緣群體)則被記入另冊。這種分類體現了當時社會對人群的等級劃分。

二、曆史背景

  1. 戶籍管理:清代地方官府在統計人口時,将丁口冊分為正、另兩冊,好人入正冊,壞人入另冊。
  2. 社會影響: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提到,農民運動時期曾用“入另冊”威懾反對者,反映其作為社會懲戒手段的延伸意義。

三、引申含義

四、相關對比

五、現代應用

如今“另冊”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強調特殊分類或差異化對待,例如招标文件中的“另冊”可能指獨立成冊的預算書(需結合具體領域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可參考清代戶籍制度文獻或毛澤東相關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安意敖蕩敗褐抱慚被堤辯解比較文學不慈不期而遇不通水火乘坎塵品串換的曆都盧颠台疊翮冬花蠹冊多可蛾鬭肥茂膏場綉浍跟頭戲歌魚罕遘好漢不吃眼前虧豪雄賀朔慧士驕騧甲醛輯屦靜雲絶詣距國懶中散連鶣陵陽釣隆沍螺號莫知所謂目斷鱗鴻翲忽批傾破甑不顧千奴器服輕手軟腳泉湧阒無人聲入贅上梁不正下梁歪受言天筭天香天造草昧讬世沃酹小妮子小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