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劃國都,丈量田野。《周禮·天官·序官》:“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 鄭玄 注:“體猶分也,經謂為之裡數。 鄭司農 雲:‘營國方九裡,國中九經九緯,左祖右社,面朝後市,野則九夫為井,四井為邑之屬是也。’”後亦用以泛指創建國家、治理國家。 北周 庾信 《賀新樂表》:“我 太祖文皇帝 ,體國經野,設官分職。” 唐 楊炯 《公卿以下冕服議》:“其後數遷五德,君非一姓,體國經野,建邦設都。” 清 鄒容 《革命軍》第三章:“往往於兵連禍結之時,舉國糜爛之日,建立弘猷,體國經野,以為人極。”
“體國經野”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字面含義
引申含義
後泛指國家治理策略,包括城市規劃、土地分配、官職設置等,體現古代統治者對國土和社會的整體規劃。
文獻來源
出自《周禮·天官·序官》:“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
此處強調君主建立國家時需明确方位、劃分都城與田野,并設立官職以管理民衆。
社會結構背景
“體國經野”不僅是一個描述古代都城與土地劃分的術語,更反映了早期中國政治制度中對空間、權力、社會結構的系統性規劃,對理解傳統治理模式及城鄉關系演變具有重要價值。
《體國經野》這個詞指的是一個人具備了體國、經營國家和治理荒蠻之地的能力和才智。
拆分後,《體國經野》的部首分别是:身(shēn)、簡(jiǎn)、示(shì)、亻(rén)。
拆分後,《體國經野》的總筆畫數為:12筆。
《體國經野》一詞來源于《莊子·天下篇》:“故《體國經野》之理,則吾猶存焉”。其中的“體國經野”描述了治理天下之道。
繁體字為「體國經野」。
古時候對《體國經野》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會使用類似的字形進行表示。
1. 治理一個國家需要有足夠的智慧來體國經野。
2. 他的能力足以體國經野,為國家做出卓越的貢獻。
組詞有:體國家、經營國家、治理荒蠻之地。
近義詞有:治國安邦、國家統治、經營治理。
反義詞有:破壞國家、荒廢治理、無能為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