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箭和壘石,古時守城的武器。《左傳·襄公十年》:“ 荀偃 、 士匄 帥卒攻 偪陽 ,親受矢石。” 晉 葛洪 《<抱樸子>自叙》:“弟與我同冒矢石,瘡痍周身,傷失右眼,不得尺寸之報,吾乃重金累紫,何心以安?”
(2).指戰争,打仗。《史記·晉世家》:“矢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受次賞。” 晉 葛洪 《抱樸子·逸民》:“ 孟子 不以矢石為功, 揚雲 不以治民益世,求仁而得,不亦可乎!”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契丹》:“天子抑其言,而講和之策遂定焉。自此邊境去矢石之憂。”
“矢石”是漢語中的古代軍事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字面含義
指古代戰争中使用的兩種武器:
引申含義
代指戰争或戰場上的激烈戰鬥,如“親受矢石”表示親身參與作戰。
現代漢語中,“矢石”多用于曆史或文學文本,較少口語化使用。如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背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用例,可參考《左傳》《史記》等原典,或查閱、3、5的詞典釋義。
《矢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用弓箭射擊或投擲石塊,形容用盡全力的攻擊或抵抗。
《矢石》由「矢」和「石」兩個部首組成。
「矢」是指箭,它的拆分部首是「矢」,總筆畫數為5。
「石」是指石頭,它的拆分部首是「石」,總筆畫數為5。
《矢石》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比喻以深刻的謀略和強大的實力反抗敵人的進攻。
《矢石》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矢磴」。
《矢石》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是「矢石」,與現代寫法相同。
他用盡全力,矢石之力,終于戰勝了所有困難。
矢射、石塊、攻擊
激烈、激進、強攻
服軟、投降、屈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