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書法筆勢遒勁生動。 宋 蘇轼 《西江月·平山堂》詞:“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宋 陸遊 《次韻無咎别後見寄》:“龍蛇飛動無由見,坐愧文園屬思遲。”《水浒後傳》第三七回:“道士捲起袍口,磨得墨濃,蘸得筆飽,在照壁龍蛇飛動,揮下碗口大小的二十八字。”亦作“ 龍蛇飛舞 ”。 葉聖陶 《抗争》:“一本開成立大會的簽名簿,龍蛇飛舞的墨筆字同蠅頭小楷的鉛筆字都有。” 冰心 《往事·六一姊》:“隻記得紙上龍蛇飛舞,筆勢很好看的。”
“龍蛇飛動”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以上解釋綜合了蘇轼原詞、書法典故及現代引申用法,主要依據權威文學和語言類來源(如、2、4、7)。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西江月·平山堂》原文或書法評論典籍。
龍蛇飛動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用以形容氣勢磅礴、動人心弦的場面。拆分部首為龍(五行相應的動物)蛇(爬行動物)飛(動作),共有14個筆畫。
《紅樓夢》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描繪了賈寶玉、林黛玉等人的愛情和宮廷生活,被譽為中國古代小說的巅峰之作。其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詩詞歌賦,賦予作品以深刻的意境和情感表達。
在小說中,“龍蛇飛動”一詞出現在第七十一回中,形容王熙鳳的妝扮:“香霧兒蛇丸鲛甲梳,紫霞麝爐煙霧浮。回首翠添休對面,龍蛇飛動繡幡舒。”這一描寫形象地表達出王熙鳳的美麗與嬌媚。
繁體字“龍蛇飛動”保留了其在繁體中文中的形态,仍然是14個筆畫。在繁體中文地區,龍蛇飛動一詞也被廣泛使用,傳承了華人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記載,龍的古字形為“龍”,蛇的古字形為“虵”(與“蛇”字相似),飛的古字形為“飛”。所以,“龍蛇飛動”在古代漢字寫作中的形态為:“龍虵飛動”。
該詞的一些組詞有:“蛇行龍跳”、“飛龍在天”等。這些詞語融合了龍蛇的神奇形象和飛翔的動作,形象地描述了一種氣勢恢宏、動感十足的場景。
與“龍蛇飛動”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氣勢恢宏”、“盛世繁華”、“萬馬奔騰”等,都用于形容場面宏大、氣勢磅礴、熱鬧非凡的景象。
反義詞可以選擇一些表示平靜、沉悶的詞語,如“寂靜無聲”、“一片寂寥”等。
總之,“龍蛇飛動”一詞通過描寫龍蛇的神奇形象和飛翔的動作,形象地表達了氣勢磅礴、動人心弦的場面,廣泛應用于文學、藝術等領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