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膚受之訴的意思、膚受之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膚受之訴的解釋

指讒言。膚受﹐謂浮泛不實﹐或謂利害切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膚受之訴”是漢語中較為生僻的成語,其正确寫法應為“膚受之愬”,語出《論語·顔淵》。該詞由“膚受”與“愬”兩部分構成,原指像皮膚感受到疼痛般的急迫誣告,後引申為不實且急切的诽謗。以下從語義、語源及用法三個角度展開分析:

一、語義解析

“膚受”指感受浮于體表,比喻言辭淺薄而缺乏實質依據。《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不實之辭”。“愬”通“訴”,意為诽謗控告。全詞合指以虛假、急迫的言論誣陷他人,帶有“急于求成卻缺乏真憑實據”的貶義色彩,如明代《四書章句集注》中強調“膚受謂肌膚所受,利害切身”。

二、經典出處

該成語源自《論語·顔淵》:“浸潤之谮,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東漢鄭玄注解說:“膚受之愬,謂受人之訴辭,皮膚之淺近者。”此句強調智者能辨别讒言本質,體現儒家對言語真實性的重視。宋代朱熹在《四書集注》中進一步闡釋:“膚受,謂肌膚所受,利害切身。愬,愬己之冤也。”

三、語用特征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文史評析領域。例如清代學者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批評:“膚受之愬,君子所必察”,強調對表面指控的審慎态度。現代漢語中,其近義詞包括“誣告陷害”“含沙射影”等,但相較之下更強調“指控的膚淺性與急迫性”這一語義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膚受之訴”是“膚受之訴”的繁體寫法,屬于漢語成語,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1. 詞義
    指讒言或與切身利益相關的诽謗。比喻因他人散布涉及自身利害關系的壞話而受到傷害。

    • 字義分解:
      • 膚:指表面、淺層,引申為切身感受;
      • 受:遭受、承受;
      • 訴:控告、诽謗。
  2. 出處
    源自《論語·顔淵》:“浸潤之谮,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意為“像水浸潤般的讒言和切身利害的诽謗,在你這裡都行不通,可以稱得上明智了”。


二、用法與特點

  1. 詞性結構

    • 結構:偏正式成語,含貶義,但整體為中性色彩。
    • 用法:多作賓語或定語,用于書面語境,如“中了他的膚受之訴”。
  2. 例句
    清代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回:“你想外國人又不是包龍圖,況且又不懂中國話,自然中了他的‘膚受之訴’了。”


三、延伸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背景,可參考《論語》原文或相關文學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抱怨變貌不謂彩絲系虎慚腆殘恣寵褒傳抄辍塗打虎拍蠅的信狄牙端介風旋覆射貫船馉餔骨路孤辔後場花蒂花廳胡毋介氏今隸即使籍稅酒會跻陟伉俪铿戛連搭露蛬風蟬妙彈朋邪憑期破兇喬扡情尚青烏子窮心髯麗沙田沈郎腰蛇鄉虎落史聃實物贖放酸屑騰蕩題破偷換托裱拓羯望舒荷尾子武樂相安相受小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