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儲存谷物,以防饑荒。《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人家積穀本防飢,養子還徒(圖)被老時。”《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包龍圖斷曹國舅公案傳》:“養兒防老從來有,積穀防飢自古聞。” 阮章競 《漳河水》詩:“積谷防饑兒養老,我養孩子不成材!”
“積谷防饑”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ī gǔ fáng jī,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本義
儲存糧食以預防饑荒。古代農業社會中,糧食儲備是應對自然災害或戰亂的重要生存策略,成語反映了這種未雨綢缪的智慧。
引申義
比喻提前做好準備,防範未來可能出現的困難或危機,例如現代語境中可用于財務規劃、資源儲備等場景。
近義詞 | 反義詞 |
---|---|
未雨綢缪、有備無患、養兒防老 | 亡羊補牢、江心補漏、臨渴掘井 |
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憂患意識 和長遠規劃 觀念。古人通過“積谷”應對饑荒,類似現代的風險管理思維;常與“養兒防老”并用,形成雙重保障機制。
如需更完整釋義或出處考證,可參考《敦煌變文集》《琵琶記》等古籍。
《積谷防饑》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要保留糧食以應對饑荒的時期。
《積谷防饑》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三個字:積(禾字頭部+育),谷(言字旁+米字底部),防(門字旁+開字底部)。這三個字分别由9筆、7筆和7筆組成。
《積谷防饑》出自于《尚書·唐誓》:「大不乃積谷防饑,存興以防饑寒歉。」這句話強調了儲存糧食以防止饑荒的重要性。
《積谷防饑》的繁體字為「積穀防饑」。
在古代,「積谷防饑」可能是以更加繁複的方式書寫,但現代的規範寫法如上所述。
1. 在豐收季節時,應該積谷防饑,儲存糧食以備不時之需。
2. 他想告訴大家要時刻保持警惕,積谷防饑,不要貪圖眼前的享受而忽略了未來的可能困難。
以下是與「積谷防饑」相關的組詞:
1. 積累(jīlěi):積聚、積攢。
2. 食物(shíwù):用來供給人或動物的食品。
3. 典儲(diǎnchǔ):指古代的典籍和儲藏品。比喻儲備知識和財富。
以下是與「積谷防饑」意思相近的詞語:
1. 留存糧食(liúcún liángshí)
2. 儲備口糧(chǔbèi kǒuliáng)
與「積谷防饑」意思相反的詞語:
1. 荒年(huāngnián):指豐收不好的年份,出現饑荒的時期。
2. 飲食無憂(yǐnshí wúyōu):指無需擔心食物供應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