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今文學的意思、今文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今文學的解釋

以今文經學為研究對象的學問。創立于 西漢 。 漢武帝 時立五經博士,傳授今文經學。 西漢 末,古文經複出, 劉歆 欲以古文經學的《毛詩》、《古文尚書》、《逸禮》、《左氏春秋》立于學官。與今文家發生立學之争。自此今文學與古文學分立,每有論争。 瞿秋白 《餓鄉紀程》四:“因研究國故感受興趣,而有就今文學再生而為整理國故的志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今文學,又稱今文經學,是中國經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流派,與“古文學”(古文經學)相對。其核心含義可以從漢語詞典角度并結合其學術史背景解釋如下:

  1. 指稱對象與起源: 今文學特指漢代學者所傳授的儒家經典。這些經典是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字體書寫、記錄和傳授的,故稱為“今文”。與之相對的是用先秦古文字(如籀文、蝌蚪文)書寫的、後來發現的儒家經典,稱為“古文”。今文經是西漢朝廷設立學官(博士)所教授的官方标準版本,如《詩》、《書》、《禮》、《易》、《春秋》的今文傳本。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今文經學”的定義基礎。

  2. 核心學術特征: 今文學派在闡釋儒家經典時,側重于發掘和闡發經典文本中蘊含的“微言大義”,即孔子寄托在文字背後的政治理想、倫理道德觀念和曆史評判标準。其研究方法強調“通經緻用”,将經典解釋與現實政治緊密結合,服務于當時的政治需求(如論證漢朝統治的合法性、建立大一統的政治倫理秩序)。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今文經學闡發微言大義的代表作。來源:參考《中國經學史》(中華書局)對漢代今文經學特點的論述。

  3. 與古文學的差異: 今文學與古文學的根本區别在于所依據的經典文本版本和闡釋方法不同。今文學依據的是漢代通行的隸書本(今文),而古文學依據的是先秦古文字本(古文)。在闡釋上,今文學重義理闡發和政治應用,帶有較多的主觀發揮和神學色彩(如結合陰陽五行、天人感應);古文學則更注重文字訓诂、名物考據和曆史事實的還原,學風相對樸實。來源:對比《經學曆史》(皮錫瑞著,中華書局)中對今、古文經學分野的經典描述。

  4. 曆史地位與影響: 今文經學在漢武帝時期因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而成為官方學術,在西漢時期占據統治地位。它深刻影響了漢代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和倫理觀念。雖然東漢以後古文經學逐漸興起并占據優勢,但今文經學的思想和方法(尤其是其大一統、天人感應等理論)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産生了深遠影響。清代中後期,今文經學曾一度複興(常州學派),為當時的政治變革(如戊戌變法)提供了理論依據。來源:《中國學術史》(東方出版中心)對今文經學曆史影響的概述。

今文學,即今文經學,是指漢代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字體書寫、傳授的儒家經典及其闡釋體系。它着重闡發經典中的“微言大義”,強調“通經緻用”,将經典解釋與現實政治緊密結合,服務于大一統王朝的統治需要,在西漢時期是官方正統學術,對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和文化産生了深遠影響。其核心特征與依據古文經典的“古文學”在文本依據和闡釋方法上存在顯著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

“今文學”是漢代經學研究的重要學派,其核心圍繞“今文經學”展開。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今文學是以西漢時期用隸書書寫的儒家經典(即“今文經”)為研究對象的學問。與先秦古文字書寫的“古文經”形成對立,兩者在文本内容、學術方法上存在顯著差異。

  2. 曆史背景與發展

    • 創立于西漢,漢武帝時期設立“五經博士”,專門傳授今文經學(如《公羊傳》《穀梁傳》等),成為官方學術主流。
    • 西漢末年,古文經(如《毛詩》《古文尚書》)重新被發現,劉歆主張将其納入官學,引發“今古文之争”,最終形成兩大經學派别長期對立的局面。
  3. 學術特點

    • 重微言大義:今文學注重闡發經典中的政治哲學與倫理思想,服務于現實統治需求。
    • 依托師法傳承:強調師徒口授的固定解釋體系,帶有較強的政治依附性。
    • 與谶緯結合:東漢時期部分今文學派與谶緯神學融合,強化“天人感應”學說。
  4. 影響與衰落
    今文學在漢代長期占據正統地位,但東漢後逐漸衰落。清代中後期以常州學派為代表的“今文經學複興運動”,重新發掘其思想資源,成為近代變法運動的理論依據之一(如康有為《新學僞經考》)。

注:需注意“今文”在此特指漢代隸書文本,與“現代文化”無直接關聯,避免概念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勃海波濤洶湧澄漿泥怆情雌黃藂薄寸箋大男大女倒好兒洞爥餓紋發刊方召偾仆寒蟲皓齒朱脣河清海宴黃闱虎仆缣練簡民結親輯刻積戀津際九思抗對亢眉刻薄寡恩空頂帻斂財禮化陵使隆昌亂嘈嘈旅資買休芒穎毛孩沒幸篾片奶聲奶氣女猱清績啓鑰衢肆榮寵聲色俱厲神牲沈醟帥繇蘇娘添丁同甲會偷青嗚恻汙毀香火田蕭娘新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