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春天。《屍子·仁意》:“春為青陽,夏為朱明。”《漢書·禮樂志》:“青陽開動,根荄以遂。” 唐 潘孟陽 《元日和布澤》詩:“青陽初應律,蒼玉正臨軒。” 明 何景明 《發京邑》詩之三:“青陽藹廢墟,春氣感鳴禽。” 郭沫若 《歎逝》詩:“可是恨冬日要别離?可是恨青陽久不至?”
(2).明堂名。明堂有五室,位于左面東方的叫青陽,為帝王祭祀、布政之所。《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十年》:“己未, 魏 主宗祀 顯祖 於明堂以配上帝,遂登靈臺以觀雲物,降居青陽左個,布政事。” 胡三省 注引 鄭氏 曰:“青陽左個,大寝東堂北偏。”
(3).猶清揚,謂眉目清秀。《韓詩外傳》卷一:“ 孔子 曰:‘夫《詩》不雲乎: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青陽宛兮。’” 漢 應瑒 《神女賦》:“騰玄眸而睋青陽,離朱脣而耀雙輔。”
(4).指青春年少的面容。 唐 李賀 《贈陳商》詩:“黃昏訪我來,苦節青陽皺。” 姚文燮 注:“苦節自矢,雖春姿亦為之枯槁也。”
(5).古代春天郊祀歌名。《史記·樂書》:“常有流星經於詞壇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陽》,夏歌《朱明》” 三國 魏 阮籍 《樂論》:“自 西陵 《青陽》之樂,皆取之於竹。”《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三·北齊明堂樂歌十》:“《青陽》奏,發《朱明》。”
(6).傳說中 黃帝 二十五子之一,與 夷鼓 同為 己 姓。《國語·晉語四》:“ 黃帝 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 青陽 與 夷鼓 ,皆為 己 姓。” 韋昭 注:“ 青陽 , 金天氏 帝 少皞 。”
(7).地名。在今 安徽省 青陽縣 。 漢 為 泾縣 地。 唐 置 青陽縣 ,以其地在 青山 之陽而得名。 明 清 屬 安徽 池州府 。 唐 韓翃 《贈别韋兵曹歸池州》詩:“ 楚 竹 青陽 路, 吳 江 赤馬 船。” 宋 張孝祥 《水龍吟·望九華山作》詞:“竹輿曉入 青陽 ,細風涼月天如洗。”
青陽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角度闡釋:
一、自然時序的雅稱
青陽最早見于《爾雅·釋天》,指代春季,其本義為"氣青而溫陽"。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青"為"東方色",象征萬物萌發,與"陽"合指春日和煦之氣。《漢書·禮樂志》載"青陽開動,根荄以遂",生動描繪了春回大地、草木生長的自然景象。
二、地理行政區劃
作為縣級行政區名稱,青陽縣隸屬安徽省池州市,建制始于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該縣得名源自"居青山之陽"的地理特征,境内九華山為佛教聖地。據《青陽縣志》記載,縣域内至今保留着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與摩崖石刻。
三、人文象征意象
在文學創作中,青陽常被賦予生命複蘇的哲學意蘊。如唐代陳子昂《感遇》詩雲"白日每不歸,青陽時暮矣",通過季節更疊抒發時光易逝的感慨。明清園林建築中,"青陽門""青陽閣"等題額,均取意于其蘊含的生機氣象。
(注:因古籍原文鍊接不可考,主要參考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商務印書館《爾雅義疏》及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官方文獻)
“青陽”一詞含義豐富,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來源:
以上解釋綜合了曆史文獻、地理沿革及文化意象,涵蓋“青陽”的主要含義。如需更深入考據,可查閱《漢書》《左傳》等典籍。
百二金瓯拜時背地繃盤兒邊瑣邊緣科學佛郎機礮鄙夷不可分離不資趁浪敕教春敷賜闆詞誼辏巧滴注對位反骨發止服禮負阙高亞歌僮搆煽橫鋸面話趕話換裝胡宮狐假鸱張澗道狡弄金門客蠲救刻不待時課易勑使羅衾蟒衣帽兒光光耄耄闝妓乞讨三忘善地社情詩逋仕朝世代瘦瘠屬章嗣續邃雅瑣牕堂堂一表通稿通運土木八文昌纏鬥寫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