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羈厄 ”。束縛;控制。 ********* 《臨時大總統宣告各友邦書》:“吾人鑒于天賦人權之萬難放棄,神聖義務之不容不盡,是用訴之武力,冀脫吾人及世世子孫于萬重羈軛。” ********* 《建國方略·知行總論》:“ 美國 之革命,以三百萬人據 大西洋 沿岸十三洲之地,與 英國 苦戰八年,乃得脫 英 之羈厄而獨立。”
“羁轭”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 è(),其核心含義為束縛與控制,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原指套在馬頸上的皮革器具(如馬籠頭、車轭),後引申為對人或事物的約束、限制,常見于比喻性語境。例如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曾用“脫英之羁厄”表達擺脫英國殖民束縛的訴求。
詞形變體
該詞存在異體寫法“羁厄”,兩者含義相同,但“羁轭”更強調具象化的牽制感,如牲畜受轭具控制的狀态。
應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論述性文本,形容制度、傳統、外力等對自由發展的壓制。例如:“沖破封建思想的羁轭”暗喻擺脫舊觀念束縛。
情感色彩
含貶義傾向,常與“掙脫”“脫離”等動詞搭配,體現對限制的反抗意圖。
羁轭(jī è)是一個漢字詞彙,由“羁”和“轭”兩個部分組成。它的詞義指羁絆、束縛,表示束縛人的牢獄或者不自由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羁的部首是⺼(肉), 具體的筆畫為9畫;轭的部首是⻌(辵), 具體的筆畫為7畫。
來源:羁轭最早出現在《詩經·衛風·氓》中,意思是用來馭馬的系在馬頭上的套。後來引申為束縛人的思想和行動的象征。
繁體:羈軛(jī è)。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說文解字》中,羁字的古體寫法是“⺼正”。
例句:他一直生活在家族的羁轭之中,沒有自由發展自己的能力。
組詞:羁絆、解羁、羁系、羁押。
近義詞:束縛、拘束、禁锢。
反義詞:自由、解放、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