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供給祭祀。《晉書·禮志上》:“古之聖王,躬耕帝藉,以供郊廟之粢盛。近世以來,耕藉止於數步之中,空有慕古之名,曾無供祀訓農之實。”
祭祀,奉祀。 巴金 《鬼》:“要我認真地一一供祀起來,說不定會使我傾家蕩産也未可知。”
“供祀”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òng sì,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供給祭祀所需
指為祭祀活動提供物資或場所。例如《晉書·禮志上》提到古代聖王躬耕種植谷物“以供郊廟之粢盛”(即用糧食供奉宗廟祭祀)。清代道光年間,東山人民設立“義勇祠”供奉戍台殉難将士的亡靈牌位,也屬于此類。
祭祀、奉祀行為
指向神靈或祖先進行祭祀儀式,表達敬意與感恩。巴金在《鬼》中寫道:“要我認真地一一供祀起來,說不定會使我傾家蕩産也未可知”,此處強調祭祀活動的實際操辦。
供祀根植于中國古代宗教信仰,是維系宗法制度的重要儀式。例如清代皇帝的山陵祭祀中,會取馬乳“以供祀事”,稱為“金陵擠馬”,體現了物質供奉與禮儀的結合。
“供祀”既包含物質層面的供給(如祭品、場所),也指代祭祀儀式本身,常見于曆史文獻與傳統習俗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參考《晉書》或地方志記載。
《供祀》是一個漢字詞,表示向神靈或祖先祭祀、獻上供品的意思。它是一個動詞,用于描述人們對神靈或祖先的尊敬和敬仰。
《供祀》的拆分部首是“⺬”和“礻”,其中“⺬”是部首“⺼”(肉)的變體,表示與肉相關的事物,如祭祀活動,而“礻”是表示與禮儀、祭祀有關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8。
《供祀》是一種簡體漢字的寫法,源自繁體漢字的“供祀”。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供祀」。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些變體和簡化形式。例如,古代字典《說文解字》中的寫法是「貢神」,表示貢獻供奉給神靈。其古書版本還有其他變體,如「貢禘」、「貢禩」。
以下是一些使用《供祀》的例句:
1. 他們每年都會在農曆春節這天供祀祖先。
2. 民衆聚集在廟宇前,供祀神明,祈求平安和豐收。
3. 古代帝王為了祭祀祖先,常常舉行隆重的供祀儀式。
一些與《供祀》相關的組詞:
1. 祭祀:指向神靈或祖先進行宗教儀式,獻上供品。
2. 祭品:供奉給神靈或祖先的物品,用于祭祀儀式。
3. 祭祀活動:指宗教或宗族的儀式,包括祭拜神靈和祖先。
近義詞:祭拜、祭奠。
反義詞:禁祀、不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