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馀論。《漢書·東方朔傳》:“虛心定志,欲聞流議者,三年于茲矣。” 顔師古 注:“流,末流也,猶言餘論也。”
(2).流俗的議論。 南朝 宋 顔延之 《庭诰文》:“務前公稅,以遠吏讓,無急傍費,以息流議。” 宋 蘇舜欽 《串夷》詩:“淳俗易搖無自撓,每聞流議一長籲。”
(3).任意議論。 唐 白居易 《納谏策》:“工商得以流議,士庶得以傳言。”
“流議”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流傳的議論或傳聞,通常指未經證實的猜測或揣測。例如形容某事件被廣泛讨論但缺乏依據。
餘論(曆史引申義)
源于古代文獻,如《漢書·東方朔傳》中“欲聞流議者,三年于茲矣”,指可供參考的次要或後續觀點。
流俗的議論
指世俗、非主流的言論,可能帶有貶義。例如宋代蘇舜欽詩中“每聞流議一長籲”,暗含對膚淺議論的無奈。
自由讨論(中性義)
唐代白居易《策林》提到“工商得以流議,士庶得以傳言”,此處指社會各階層自由發表意見。
原為形容詞(如、3),但在古漢語中也可作名詞,表示“議論的内容”(如、5)。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文獻釋義與現代語境應用,需注意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流議》是指流傳于民間的口頭傳聞、謠言或議論的意思。通常情況下,流議沒有确切的證據或可信的來源,往往具有不确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流議》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側的「氵(三點水)」和右側的「言」。部首「氵」表示液體、水,部首「言」表示與語言、言辭相關的意義。整個《流議》一詞共有8個筆畫。
《流議》一詞源于古代漢語,至今仍然使用。在繁體字中,「流」字的構造稍有不同,由「左一」和「束」組成,而「議」字的構造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流議》在古代的寫法為「流議」,其中的「議」字由「言」和「義」組成,表示言辭和意義的議論。
1. 他聽到了一些關于公司内部變動的流議,但并不确定是否屬實。
2. 這個消息隻是流議,并沒有得到官方的證實。
1. 流言:指迅速在社會上傳播的并且缺乏證實的言論。
2. 謠言:指有意散布的不真實的信息。
3. 言論:指人們就某一話題或事件所發表的意見、看法。
流言、謠言、傳聞
真相、事實、證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