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蟬的别名。
“伏天兒”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學名與特征
伏天兒是蟪蛄的俗稱(),屬于蟬類昆蟲。其體形短小,呈黃綠色,帶有黑白條紋,翅膀有黑斑。雄蟲腹部有鳴器,鳴聲從夏末清晨持續至傍晚,聲音響亮且機警。
文化典故
該名稱源自《莊子·逍遙遊》中“蟪蛄不知春秋”的典故,形容生命短暫,常被引申為珍惜光陰的寓意。
時間範圍
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中最炎熱、潮濕的時段,通常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至8月上旬。
名稱由來
“伏”意為陰氣受陽氣壓制而潛伏,也與“伏邪”(暑邪)相關。三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具體日期按幹支紀日法推算:
“伏天兒”既可指代蟪蛄這類季節性昆蟲,也用于描述夏季酷熱的三伏天。兩種含義均與自然節律緊密相關,前者體現生物特性,後者反映氣候特征。
伏天兒是一個中國南方方言詞彙,通常用來形容夏季的酷熱天氣。它代表着炎熱的夏日,天氣悶熱,強烈的太陽照射下的時期。
拆分部首和筆畫:伏天兒的拆分部首為“亻”(人),它是由一個偏旁組成的。根據筆畫的計算,伏天兒包含有6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伏天兒一詞源于粵語,是廣東一帶常用的方言。它在正式的漢字中并沒有獨立的存在,因此沒有對應的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由于伏天兒是一個方言詞彙,它并沒有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并沒有對應的字詞專門用來描述伏天兒的炎熱氣候。
例句:1. 今天的天氣真是伏天兒,我簡直無法忍受這樣的炎熱。
2. 工作了一整天,我感覺自己被伏天兒透徹地曬傷了。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組詞:夏天、炎熱、酷暑、高溫等。
近義詞:盛夏、酷暑、火熱等。
反義詞:寒冬、冬日、寒冷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