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牧伯的意思、牧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牧伯的解釋

稱州郡長官。《漢書·朱博傳》:“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統,選第大吏,所薦位高至九卿,所惡立退,任重職大。” 晉 李密 《陳情事表》:“臣之辛苦,非獨 蜀 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共鑒。” 唐 李白 《送韓準裴政孔巢父還山》詩:“出山揖牧伯,長嘯輕衣簪。” 王琦 注:“《尚書正義》《曲禮》曰,九州之長曰牧。《王制》曰,千裡之外設方伯,八州八伯。然則牧、伯一也。伯者,主一州之長;牧者,言牧養下民。 鄭玄 曰: 殷 之州牧曰伯, 虞 夏 及 周 曰牧。後人稱太守曰牧伯,本此。” 宋 王栐 《燕翼诒謀錄》卷三:“ 太宗皇帝 即位,牧伯皆遣子弟奉方物為賀。” 王闿運 《常儀庵先生墓志銘并序》:“及君祖父,父子甲科,位登牧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牧伯"是古代中國職官體系中對地方行政長官的尊稱,特指州、郡兩級最高行政長官。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源自漢代"州牧"與"方伯"的合稱,其中"州牧"為州級行政長官,"方伯"原指諸侯之長,後演變為郡守代稱。

從曆史沿革考察,《漢書·百官公卿表》指出,漢武帝時期為加強中央集權,将全國劃分為十三刺史部,長官稱"州牧",秩二千石,掌一州民政、軍事大權。至東漢末年,州牧權力進一步擴大,形成"牧伯"與"朝廷九卿"并重的格局。《宋史·職官志》記載,宋代雖改稱"知州",但文人書劄中仍習用"牧伯"尊稱地方大員。

文獻例證方面,《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載有"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的著名奏議,文中"宮中"指朝廷,"府中"即指牧伯府署。《後漢書·劉焉傳》更明确記載:"州任之重,自此而始",揭示牧伯制度對地方行政體系的深遠影響。

該詞在曆代文學作品中廣泛使用,如韓愈《送許郢州序》稱"于公身方為刺史,系牧伯",蘇轼《上知府王龍圖書》言"伏惟明公牧伯之任",均體現其作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代稱的用法。這種稱謂制度直至明清時期方隨着行省制度的完善逐漸消失。

網絡擴展解釋

“牧伯”是古代漢語中對州郡長官的稱謂,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曆史文獻及權威資料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二、詞源與演變

  1. 起源:最初“牧”指管理畜牧的官員,“伯”為古代爵位名稱,後二者合稱代指地方行政首腦。
  2. 職能擴展:漢代起,“牧伯”特指刺史,負責監察州郡事務,如晉代李密在《陳情表》中提到“二州牧伯”,即指地方長官。

三、文獻用例

四、補充說明

“牧伯”是古代對地方行政長官的尊稱,常見于漢至唐代的文獻,其職能涵蓋監察、治理等。需注意該詞現代已不適用,僅用于曆史研究或古文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冰華禀堂逋弛操業常設谄競赤旱大部頭大姑子斷斷繼繼煩惵奉勅風力發電幅土擱不住歌壇搆陷行為科學核産花花綠綠隳淩蛟浪忌憚誡世九衢鞫人拘攝看板昆阍倈兒斂首鄰鄰鑪冶麻俐冥分鳥栖俳說偏伯破業普碌碌騷僥善秀式規爽笏松柏寒盟歲金踏歌阘冗調護托事忘恩晚莫委迹無極香積仙人桂小可的嚣險攜背蟹目